「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一路走来,践行公益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自加入平安以来,他活跃在无偿献血、捐赠、支教、敬老、助残等公益志愿活动中,从乡村到学校,从献血车到养老院,从抗疫前沿到日常慰问孤寡老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为什么要做志愿者?平安人寿青岛分公司业务主管刘伟浩用20年的时间和公益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
●谭冰梅
光明使者,点亮希望的灯塔
年3月,刘伟浩在捐献遗体(角膜)协议书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想到自己的眼角膜有一天能帮助一名失去光明的患者重见蓝天、白云和亲人的笑脸,他的内心感到无比愉悦和充实。
不仅自己捐献眼角膜,他还四处奔走,推动筹备成立一支遗体捐献志愿者队伍。历经4个月的宣传和普及,年7月24日,青岛市首支红十字遗体(角膜)捐献志愿者队伍成立,成员有15人,刘伟浩任队长。
从此,刘伟浩带领这支志愿者队伍,先后走进企业、乡村、集市宣传红十字器官角膜捐献知识,并在青岛市崂山区设立多个无偿献血遗体器官捐献宣传驿站。
现如今,这支队伍已扩大到多人,已联系实施捐献4人,使7个急需器官移植的重症患者得到救治、4个眼疾患者重见光明。刘伟浩和他的队伍一直在路上,对于那些急需眼角膜的患者而言,刘伟浩和他的团队就像“光明使者”,为他们点亮了一盏充满希望的灯。
一线需要,就第一时间站出来
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全社会都投入到抗疫中。
作为青岛市崂山区志愿服务协会常务副会长,刘伟浩率先站了出来,紧急招募多名应急志愿者,成立了崂山区疫情防控应急志愿者团队。
刘伟浩带领首批名志愿者赶赴青银高速青岛东收费站,站在每一个入口匝道前,为进入匝道的司机测温、引导,不厌其烦地提示司机做好防疫措施。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刘伟浩带领着这支志愿者团队每天守着这个重要通道,为疫情防控之战贡献力量。
随着国外疫情形势日益严峻,部分外籍人士返青,当地的疫情防控工作急需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刘伟浩知悉这个情况后,积极与各级主管部门协调,面向社会招募会英语、日语、韩语等语种的志愿者,协调这些志愿者前往外籍人员集中居住点开展翻译、沟通工作,为尚在隔离期的外籍人士提供日常保障服务。
“疫情面前,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只要一线需要我,我就会第一时间站出来。”刘伟浩说。
让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早在20年前,刘伟浩加入平安,一天的上班路上,他被献血车的喇叭声吸引,带着好奇,他跳上车无偿献了毫升。这一步,也踏出了他践行公益长路的第一步。
20年来,他每隔几个月就无偿献血一次,累计献血量近3万毫升——最大容量的2.5升大可乐,可以装满12瓶;刘伟浩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多次组织爱心义卖,为青岛市残疾人捐助轮椅几十辆;为聋哑学校的孩子进行募捐,登门陪伴孤寡老人,陪他们聊天解闷;作为幕天公益青岛召集人,刘伟浩多次带领部门同事、客户开展捐书活动;年12月5日,他和青岛城市志愿者中心联合青岛市第二实验小学共同发起捐书活动,为乡村小学的孩子们捐赠图书0多册。
一路走来,践行公益已成为刘伟浩的一种生活方式。自加入到平安以来,他活跃在无偿献血、捐赠、支教、敬老、助残等公益志愿活动中,乡村、学校、献血车、养老院,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让他欣慰的是,在他身边,越来越多的人被他影响和召唤,纷纷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志愿者也依靠传、帮、带,在带他们的过程中,90后、00后的孩子们迅速成长。现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他们也能够挺身而出,这就是志愿者的力量,薪火相传,永不熄灭。”刘伟浩说。
党员简介
刘伟浩,平安人寿青岛分公司业务主管。20年来,一直积极践行公益事业,活跃在无偿献血、捐赠眼角膜、支教、敬老、助残等公益志愿活动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