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青岛早报」

一边翻阅着这本《20世纪青岛日常生活史》,一边眼前一幕幕“上映”着我几乎每天走过的这几条老街,譬如绿荫下的黄台路,那些显得陈旧正在整修中的日式小楼,现在都镶嵌了“近代建筑”的铭牌。日侨居住区,或说日占时期的建筑,历经风雨,虽然与青岛的欧式建筑相比显得逊色,但在斑驳陈旧中仍充满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息。而登州路更因为青岛啤酒的所在,一条啤酒街让这条街道更是成了日常城市生活的独特标志。以这样几条街道或街区为目标,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探寻城市的前世今生,也就是《20世纪青岛日常生活史》的内容和特色。《20世纪青岛日常生活史》以不同空间形态为分析对象,选取青岛中山路及其周边街道、栈桥、日侨街区、登州路、汇泉湾、崂山等影响青岛城市发展脉络的数个空间,以及每一处空间所蕴藏的生活场景,利用方志、档案、报刊、城市指南、游记、照片、绘画、影视作品、调查报告、口述笔录等资料,借用空间叙事的方式,探讨了日常生活中的城市景象。该书所选取的空间,不仅是人们居住、生产、消费活动的被动产物与所在,也蕴含城市的象征意义,弥漫着种种复杂而又紧密的社会关系,形塑了城市结构与社会生活:一方面,它们在日常生活中作用强大,代表了青岛的文化特质,映射着城市的发展定位、风格与声望、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与流行风尚等;一方面,这些空间又提供了一种多元共融的城市特质,展现了城市个性与空间拓展的“青岛经验”。该书作者马树华博士系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这本书脱胎于她的博士论文《“中心”与“边缘”:青岛的文化空间与城市生活(~)》,成书时她将探讨城市生活的时间扩展到整个20世纪的百年背景下。她说,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时空范围,一是基于这几处空间的独特意义,二是方便观察城市生活样态的延续性及其对城市风格的影响,三是鉴于当下对青岛城市历史的梳理和探寻。她的博士论文所框定的城市时间是德占时期到抗战爆发,那段历史时期正是青岛从最初城市的雏形到经历了抗战前的“黄金十年”,我们今天谈论的老青岛,也正是这个时间段的建筑与人物,将其放置于百年的历史背景下,更能凸显城市文化与生活的历史价值。这本书虽然是学术著作,但内容和叙述并不枯燥,尤其是以大量史料档案呈现了丰富的现代青岛的百年城市日常生活的图景。马树华说,她写作该书时尝试借鉴社会史、城市史研究的新方法和新视角以及文化研究中的空间转向理论,以此考察青岛的城市空间与多元文化交汇、社会生活样式以及城市声望、风格之间的关系,阐释日常生活超越时间的连贯性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不过,她也强调,书中所探讨的青岛日常生活史,与传统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史内容有异,她更多的是试图借用空间叙事的方式,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权力关系与阶级想象、殖民主义与民族意识、市民生活与政治认同、日常行为与区域特色等多层次问题。在城市空间结构中,她之所以选取中山路及其周边街市、日侨街区、啤酒厂、汇泉湾一带以及崂山这五个典型空间作为考察对象,一是因为它们在塑造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强大,代表了青岛的文化特质,城市的发展定位、风格与声望、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与流行风尚等,都与其密切相关;二是因为从区域文化认同和城市空间拓展的轨迹来看,这五处城市空间提供了一种多元共融的城市特质,展现了城市个性与空间拓展的“青岛经验”。通过“空间变迁”探究青岛的城市历史是该书的出发点,也是特色所在。特定的街道或环境,对于今天生活于这里的我们来说,绿荫下的街道和老旧的楼房依然残留着德占和日占时期的斑驳光影和历史的风味,成为挂在我们嘴边的城市里的传奇。但在历史学者的眼里,却是透过这些模糊的风景辨析这座城市发展的脉络。尽管是从当年的日常生活角度来梳理,也就让该书在讲述城市变迁的过程中,体现的是历史学的严谨和史料档案的清晰呈现,而非历史的戏说和城市掌故的演绎。之前,青岛不缺少的是掌故类的“闲话”青岛,但真正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青岛城市发展历史的著作较为罕见。因此,马树华的这部《20世纪青岛日常生活史》对于青岛的城市历史来说,其意义不言而喻。也许,这也是该书的学术价值和文化贡献所在。作者简介:薛原,副刊编辑,著有《文人谈》《画家物语》《闲话文人》《南海路7号》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0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