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以其山海钟秀,人杰地灵的仙山姿态而著称于世,两千多年来,不知有多少历代名人慕名而来,为崂山吟诗作赋,也为崂山披上了极具文化韵味的古典文化面纱。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崂山旅游的游客,一定会听到崂山与“谪仙人”李白的故事。李白与崂山的不解之缘,源自他的一首名诗《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寄王屋山人孟大融》李白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于仙人扫落花。

-创作背景-

公元年(唐玄宗天宝三年)的冬天,李白同杜甫一起渡过黄河,去王屋山,他们本想寻访道士华盖君,但没有遇到。这时他们见到了一个叫孟大融的人,志趣相投,所以李白挥笔给他写下了这首诗。

-全文鉴赏-

李白在劳山(“崂山”在古代写法)时并没有当场吟诗,而是在离开崂山之后不久,以回忆的笔调写的。唐朝的大部分皇帝都仅仅因为自认为是道教创始人李聃的后裔而把道教奉为国教,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李白之所以去崂山,是因为唐朝另一位老道吴筠的怂恿。吴筠因为进士不第而学道,在遇到李白之前,已经去嵩山和茅山修炼过多年。李白到了崂山,印象更深的是海,而不是山,所以,他先说“东海”(东边的海,泛指,而不是现如今作为专有名词的“东海”),然后说“劳山”。在作品中,李白把紫霞比成了食物,典自颜延年的诗句“本自餐霞人”。李白在崂山上大张着嘴,做咀嚼紫霞状,给诗词增添了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李白惯用夸张法,曾经有“燕山雪花大如席”这样的狂譬,此处把枣子比成瓜。

图丨摄影朱世龙

秦始皇分天下为36郡,其中之一为琅琊郡。秦始皇东巡的最后一站就是琅琊,曾经召见过这位比彭祖还寿长年的安期公,密谈了三天三宿。安期公离开时,给秦始皇留言,“千年之后,求我于蓬莱山下。”因此,有传说认为,秦始皇派遣徐福等人入海去求的就是这位“千岁翁”。李白到了崂山,听说或想起这位道教传说中的神仙,于是就有了“亲见安期公”。   

图丨摄影崂山小哥

年,当时李白已经41岁了,所以说是“中年谒汉主”。李白坚信自己是天才,而且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所以抱着很大的抱负奉召入京;但到了长安,他发现并非如此。唐玄宗自己此时已沉湎于声色犬马,只想让李白当词臣,为他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所以只给了一个翰林院的虚职。因此,李白感觉颇为“不惬”。他在长安的酒肆、青楼赋闲、荒唐、等待了三年之后,绝望了,也厌倦了。他跟唐玄宗说,自己想还乡。

图丨摄影李卫国

唐玄宗知道他去意已决,同时知道他未必真想回老家,而是想纵情山水,所以给他写的手谕是“恩准赐金还山”。纵情山水的人是把山水当成家的,所以“还山”就是“归家”。李白的济世之志转为出世之思。《抱朴子》说,人服了金液就可以成仙,就可以腾云驾雾。在上古,就有神仙以云为车的传说。诗写到这里,李白已经沉醉于自己的想象,连车子都为自己准备好了,在天上跟仙人们一起扫扫落花,轻松、惬意、逍遥。这首崂山诗激发了唐玄宗对崂山的浓厚兴趣,4年之后,他派遣几名道士前往崂山采药,并将崂山命名为“辅唐山”,可见对崂山的重视度。上行下效,崂山也因此而出了名。

《崂山观海市作歌》

《崂山观海市作歌》蒲松龄山外水光连天碧,烟涛万顷玻璃色。直将长袖扪三台,马策欲挝天门开。方爱澄波净秋练,乍睹孤城景天半。埤堄横互最分明,飘瓦鱼鳞参差见。万家树色隐精庐,丛枝黑点巢老乌。高门洞辟斜阳照,晴光历历非模糊。襁属一道往来者,出或乘车入或马。扉阖忽留一线天,千人骚动谯楼下。转眼城郭化山丘,猎马百骑皆兜鍪。小坠腾骧逐两鹿,如闻鸣镝声飂飕。飙然风动尘埃起,境界全空幻亦止。人生眼底尽空花,见少怪多勿须尔。君不见,当年七贵赫如云,炙手热焰何腾熏!

-创作背景-

据《蒲松龄年谱》记载:蒲松龄游崂山是在康熙十一年(),当时同游者有他的同乡先贤唐梦赉、张绂、高珩等八人。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蒲松龄等人这次出游不仅饱览山色,看到了壮观的海上日出,而且在番辕岭一带有幸目睹了难得一见的崂山海市,便写下了这首《崂山观海市作歌》。

-全文鉴赏-

崂山外,水波天光,烟涛迷茫;海天相连,一碧万顷,有如玻璃之色。曹操曾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建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左思《三都赋》云:“三台列峙以峥嵘”,又云:“周轩中天,丹墀临猋。增构峨峨,清尘彯彯。云雀踶甍而矫首,壮翼摛镂于青霄。”此诗作者将“三台”与“天门”对举,用以形容山势的高峻及崂山宫观的华美。首四句神秘的氛围已给人飘飘欲仙之感,为下文观海市铺垫。“方爱”两句束上启下。“澄波净秋练”化用谢朓“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意。

太清宫内蒲松龄雕像

从“埤堄横亘最分明”至“如闻鸣镝声癢飕”,具体描写海市奇观,是这首诗最精彩部分。可分为两组景象,写孤城城墙屋宇、树色人家以及城中人的活动;以及百骑逐鹿的景象。

图丨摄影小西门菌

而后,突然刮起一阵疾风,眼前尘埃弥漫,海市蜃楼也被刮得毫无踪迹,水色天光依旧,烟涛碧波依旧。诗中说,大凡人世间诸事,还不是眼底空花,象这海市蜃楼一般,不必少见多怪。蒲松龄这首歌行以浪漫的笔触,生动细腻的描绘,再现了变幻莫测、扑朔迷离的奇观,使大多未曾目睹海市的读者一饱眼福。诗歌结尾则颇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权贵进行了辛辣嘲讽,体现作者傲岸不羁的性格。崂山的千年文脉和风土人情,都在一首首佳作中升华,揭开崂山的古典文化面纱,陶醉在中华文化的优美意境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