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谈艺录·公益微讲堂,是崂山区文联推出的公益性文艺惠民项目,旨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艺素养,提升文艺获得感,促进崂山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是崂山谈艺录·公益微讲堂的第一个主题项目,特邀请崂山文学艺术院副秘书长李亚男老师,与大家共话书法艺术。
李亚男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女书家委员会秘书长、崂山文学艺术院副秘书长、青岛市市南区清风书画研究院副主席兼秘书长。
/
ZOUJINSHUFA
第3集
第一课/执笔
05:47/执笔方法/
执笔,现在叫做“拿笔”,古称“握笔”、“握管”等。了解执笔的技能技巧,掌握执笔的方法是学习写字的一项基本功。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卫夫人说:“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足见正确执笔的重要性。
历史上关于执笔的论述五花八门,有搓管法、捻管法、三指法……等等。古代书家根据实践经验,按手指的生理特征,总结了毛笔执笔的五字口决:“擫(ye按)、押(压)钩、格(顶)、抵(托)”。据说这个口决是由王羲之传下来的。目前比较普遍运用的是“五指执笔法”。
擫(ye按)——用拇指指节首端紧贴笔管内侧,由左向右用力。
押(压)——用食指指节末端斜巾笔管外侧,由右向左用力。
钩——用中指紧钩笔管外侧,由外向仙用力。
格(顶)——用无名指指甲根部紧顶笔管内侧,由内向外用力。
抵(托)——用小指自然靠拢无名指,起辅助作用。
/执笔注意以下几点/
1、指实,用拇指、食指、中指的每一节指肚实实在在地捏住笔管,抓得稳而用力实。写字时用力,提笔时放松,松紧变化适度。
2、掌虚,指关节外凸,掌心空虚如握卵。这样便于手指伸缩、运笔灵活。
3、腕活,物腕不僵硬,便于灵活用笔。
4、笔摆,毛笔行笔时随行笔方向不同而摆动,形成中锋行笔,能拉能推,避免平拖死拉。
虞世南在《笔髓论》中有过“真一、行二、草三”的说法(楷书也叫真书),一即1寸,约为现在的3~4cm左右,所以我们在书写楷书的时候,握笔离笔锋3~4cm左右是最佳的执笔高度。当然,这个高度也不绝对,大致如此,书写时笔锋转动灵活就行。
/执笔姿势/
握笔的姿势也包括坐姿,古称为身法。列代书家都非常重视,因为习惯一旦养成,要纠正非常困难。如果书写大小在10厘米以内的字或篇幅较小的行草书,可采用“坐势”。
坐势的要领是: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头正,就是头部端正,勿歪斜,稍微向前俯视。
身正,是指上身挺直、两肩齐平、腰部挺起、胸部不要归纳法抵桌沿,以免妨碍呼吸。
臂开,意思是两臂自然撑开,右手执笔、左手按纸,成均衡之势。笔距前胸一尺左右。
足安,就是两脚自然放平稳,不要交叉或蜷腿、踮脚尖等。
3--《自叙帖》
唐怀素
《自叙帖》唐书法僧怀素草书,中华第一草书。内容为自述写草书的经历和经验,和当时士大夫对他书法的品评,即当时的著名人物如颜真卿、戴叙伦等对他的草书的赞颂。《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书于公元年(唐大历十二年),纸本墨迹卷,大草(狂草),纵28.3厘米,横厘米。行,首六行早损,由宋代苏舜钦补成,共字。帖前有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叙”字,是怀素晚年草书的代表作。
《自叙帖》曾经南唐内府、北宋苏舜钦、邵叶、吕辩、明代徐谦斋、吴宽、文徵明、项元汴、清代徐玉峰、安岐、清内府等收藏。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