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甜诗
最近和我妈聊天,她看到我手里的可乐,感慨说,她年轻的时候,可乐可是奢侈品。3块钱的可乐是奢侈品?我没听错吧!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汽水市场一座城有一款汽水,什么大白梨、北冰洋、天府可乐、崂山可乐等等,但玻璃瓶装的价格基本都在1毛钱。“洋品牌”可口可乐的入局,0.45元的价格直接被称作是“奢侈品”了,毕竟,那时候的人平均月收入不过百元。
但其实,可口可乐在零售市场的价格一直稳定,九十年代瓶装价格在1.5元-2元,而到今天,一瓶可口可乐的价格也在3元,随着国人收入的增加,趋于平价的快乐水在也不再是“奢侈”的代名词了。
从“天价”到“白菜价”,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成本降低之后,大规模的量产,可能是科技的发展,也可能是人造的入局,平替的诞生,以及信息差的消除。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过去觉得是奢侈品,如今却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产品。
电视机、手机
电影《你好,李焕英》里,有一个很有时代特色的场景,就是大家不惜“吵架拼命”,也要拿着票,去抢购电视机。
确实,在上世纪80年代初,电视机可是个稀罕物件。那时候,全国人民的每月平均工资在40到50元之间,可一台黑白电视机的价格在五六百元,后来出的彩色电视售价,更是高达元,妥妥的“土豪专属”。
在当时,同样象征“富贵”的还有重达两公斤、售价两万块的大哥大,在早期港片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甚至能当成打人的工具。
中国大陆第一个拥有手机的用户叫徐峰,除了2万元的手机费外,还要交元的入网费,这价格放在今天也算是高价了,当时却是年。
如今,手机入网的门槛几乎为零,曾经高不可攀的各家手机厂商,也纷纷推出高端机型“神仙打架”,比拼最强性能的同时还把价格压到“就为交个朋友”。
手机、电视、数码这类产品,价格之所以能“跳水”,除了技术不断精进外,还跟生产效率的提升有很大关系。随着中国产生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能在大工厂流水线上批量且规模化生产的商品,成本越来越低,迭代速度越来越快,价格自然也越来越亲民。
机票、流量费
我在翻阅资料的时候,发现现在私人飞机的价格竟然只要50万,直接打破了我小时候对霸道总裁的幻想,现在某些电动汽车都不止卖这个价了!别说飞机,小时候的印象里,机票价格就是天文数字,存下来的机票根都能炫耀好几天。
可你知道吗,开航之初,中国民航的飞机少不说运力小,航线也不多,所以只有团级及以上干部才坐得了飞机,购买机票还需要出具单位介绍信等证明。
到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国内航线也只有条。年从北京飞到上海的单趟机票就要元,飞机上甚至还供应茅台,这票钱哪是普通工人能负担得起的,根本就是遥不可及。
如今,只要能在对的时间,找对的航空公司,就能买到很低的机票,例如各种航空公司的“随心飞”、红眼航班的“机票盲盒”。某乎上,有人晒出年的航空公司促销,航班均在元以内,最低的甚至只要8元。
订购机票也越来越方便,手机上一顿操作,到了机场刷下电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