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至青山,昔年有一埋姓奇人隐于此。结茅庐,小门短对曰:“晦朔潮为历,寒暄草记晨。”又曰:“何处是汉宫秦阙,此中有舜日尧天。”静室长联对曰:“老去自觉万缘都尽哪管闲事闲非,春来尚有一事相关只在花开花落。”数年后,不知何往,真高人也。由此北上,过大小黄山,举目东望,碧波无涯,群岛星列,耐冬成林,海鸥聚鸣,别有人间。予避东兵,触景兴怀,漫吟二句曰:“闲来检点平生事,谁似悠悠水上鸥。”
(清·纪润《劳山记》)
二十余里抵青山口。觅村人家小憩,舆人在此午餐。余等亦略进食物而行,已午后二时。村居近海百余人家以渔为业。自此入山,沿涧上行,涧旁有三折瀑,视鱼鳞口为瘦。……(傅增湘《劳山游记》)
出明霞洞,寻原路返青山,居民约三百户,房舍多因山之高下建筑,故无正当街衢,村民类皆贫困,号称富家翁者,亦不过有地十余亩或家财千数串耳。全村有私塾二,学生约共三十人,犹守光绪初年式之教育。村中有河,分村为南北二部,北部田租,归即墨县权,南部共地九十余亩,为太清宫香火地,村人每年每亩地向太清宫纳租粮四碗。余憩村中片时,日已暮,当晚遂宿于此。翌晨出村北行,过小岭,岭上巨石错落,苍松杂列,殊饶雅趣。路旁有颂太清宫某道人碑,末书“洪宪元年三月”等字,实为生平所创见。……
(划澜《劳山游记》,年5月22至26日《益世报》)
二日,采集地点惟青山黄山,晨八时出发,越山见一小溪,沿溪行,采得山蛙与蟾蜍,数十个,余采得田螺一种。采毕,往青山,海边不见渔船,但见村民以木筏搬运土灰甚重,盖此地渔民,向往董家口打鱼,在鱼期未至之前,咸利用时间,壅土施肥,预备种植地瓜、粟子,为求全年之食粮计也。在青山海滩上,采得动物无数,如蟹、星鱼、海胆、扁虫、介殻甚伙,而殷叙五君采之一种后鳃类标本,尤为特色,不仅外观美丽,且在青岛附近,为第一次发现。植物方面采得红藻类之一种,其他如硅藻及丝藻亦不少。曾先生于采集之余,在沙滩上与村民坐谈,询此地渔业情形及农民生活甚详。
(萧庆恒《崂山采集记》,《国立青岛大学周刊》年第50期)
八时半过青山,有村舍数百家,依山筑屋,渐次而低,望之如鱼鳞,鸡犬相闻,阡陌相接,溪流潺潺,石梁架其上,桃杏梨花杂开于道左,含笑迎人,几疑身入武陵源,徘徊久之,始复前进,过此达海岸,路极宽平,可行汽车,然起伏不定,且皆沙铺,上下极感浮滑,尤以下行为易蹉跌,余于此颠蹶者屡,而向之历经险阻,未尝有失,乃转于平处倾覆,天下事固往往然也。
(郝铁铮《崂山游记》,《中华周刊》年第期,此游于年)
山间村落,多结舍而居,少孤零独处。如青山村、华严庵等,连邻均达数十百家。荒山海隅,忽见此稠密之人烟,殊为惊异!建筑材料悉用乱石砌墙,野草覆盖,就地取材,较为经济。至若砖瓦之利用,殊为仅见。屋舍行列整齐,梯田围绕;宅外有竹树阴翳,以资点缀;室内有土炕设备,以御冬寒。……
(严德一《劳山考察记》,《地理杂志》年第8卷第7-8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