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地图,可以看到现在的台柳路从抚顺路批发市场前的岔道开始,几乎和黑龙江路并行,过南京路、清江路,穿过新都心的核心地带,再穿过长沙路和开平路,在青岛啤酒二厂门前和九水西路相接。

而一百多年前的台柳路,从当时的台东镇一直延伸到崂山北九水的柳树台,长度数倍于现在的台柳路。

历史上的台柳路

台柳路是青岛乃至山东最早运行汽车的道路,在全国也是最早通行汽车的公路之一。被称为中国第一条公路。据考证,台柳路医院对面。

老台东

年版《胶澳志》记载:台柳路由台东镇经李村至柳树台。《胶澳志交通志》详细记载了台柳路的修建原因:德人来青,市道与村道同时并进。台柳路的修建与柳树台疗养院(即德人建造的麦克伦堡)的营造同步进行。

德国人修建的麦克伦堡疗养院

年由德国人撰写的《青岛》英文版写到:由青岛沿植林公路到河西,那里有一条翻修过的公路可到李村。李村河西岸有一个的集市。李村河很宽阔,但很少有流水。这里每隔五天进行一次集市。在李村西北米处的小山上,有基督教堂,教会和校舍。附近还有华人监狱。过了东李村,郑疃(即现在的郑庄。疃,音tuan。以前经常听老辈人将郑庄称为郑疃,现在几乎听不到这种叫法了。),刘家下河,由风景如画的崂山谷再行2千米就是九水村。九水村在一条流水潺潺的山溪左岸。过北九水经弹月桥,台柳路起头上山,蜿蜒盘旋,称为“十八盘”。因劈山口也有一处“十八盘”,所以这里叫南十八盘。从这里到山顶即是柳树台。

旧时的李村大集

年,德国租借胶州湾不久,就在崂山北九水修建了一座疗养院,称为麦克伦堡疗养院,以便供军队和贵族游玩。为方便来往,同时修建了台柳路

柳树台旧址

。台柳路修建始于年,年建成,年通车。全长30.3公里,大小桥涵座。经过吴家村、双山、河西、李村、南北龙口、在汉河村左转进山至柳树台。

台柳路修好后大户人家的妇女回娘家

公路投入使用后,德国人在青岛开办了商号经营客运。每周三、六的下午由当时的中央饭店(今中山路南端)发车至崂山柳树台。每周四、日下午由柳树台返回。这是国内较早运行的城市公路客运。年,中国最早的汽车站,馆陶路汽车站诞生并运营至今。

老台柳路的痕迹

台柳路建成后,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进出青岛的大动脉,是市区通往近郊李村乃至崂山的主干道。随着国道(现称黑龙江路)和小白干路(现称重庆路)的修建,狭窄破旧的台柳路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原来台柳路的山东路以西段为西吴路,往东改为东吴路。鞍山路到抚顺路批发市场为哈尔滨路。抚顺路到李村附近仍为台柳路。李村以西为九水西路,往东为九水东路。

新都心路段

台柳路,一条百年沧桑的老路。沿线的双山水塔,华光村,李村师范,李村大集等节点都有着各自悠远不凡的历史,为青岛这座城市留下许多难忘的记忆。

年,一名白俄罗斯妇女来青岛开办葡萄酒厂。来青岛之前,她对中国的的气候和葡萄资源等进行了认真的比较、分析,最终选择了青岛,选择了双山。之所以选择双山是因为这里水质好且靠近台柳路,交通极为方便。

双山葡萄酒厂建起水塔和厂房,厂房就在水塔旁。水塔高约九米,总体为三层,外层是砖砌,里面有木梯通往楼楼上。日本入侵青岛后,这座水塔曾被当作碉堡使用。前些年进行新都心建设时,水塔被拆,后在现在的台柳路与宁乡路路口重建。打造成了一座记录台柳路百年历史的道路博物馆,并于年7月对外开放。

从双山村再往前,曾有一个青岛的华侨村,叫华光村。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海外华人从世界各地返回祖国。年,28名朝鲜华侨回国来到青岛。青岛专门设立了“归国华侨光荣农场”安顿这些海外游子。后来陆续有华侨归来,成为四五十户的村庄,后来改名“华光村”。前些年旧村改造,现在叫做“侨馨苑”,在如今的台柳路长沙路交界处。

现在位于九水路号,李村宝龙广场南侧的青岛艺术学校九水路校区是一座历史久远的学校。前身原为李村师范学校。后改为青岛师范学校。历史上曾有“南有南京晓庄师范,北有青岛李村师范‘’之说。学校建于年,为青岛培养了大量的教育人才,在青岛教育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校园内保存了数间老旧平房校舍,殊为难得。

至于台柳路李村段的李村大集,更是青岛百年发展史上不可替代的标志。

原来李村河底的大集,现已迁新址

如今的台柳路虽然在城市交通中不再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它的前世今生正是这座城市迅猛发展的缩影。它是跨越这座城市百年沧桑的恒久记忆。

李村河景观九水东路东李村夜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