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来过青岛,游过崂山,这块奇石,你可曾见过?崂山奇石。它位于通往崂山仰口风景区的旧路上。确切说,是在这条路路基之下。开车行驶在路上,稍不留意就会错过它。这条路人称小十八盘,是相对于巨峰景区的大十八盘而言。过去它是市区通往崂山仰口的唯一道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这儿是山口的一条羊肠小道。史料记载,其“径路奥曲,间不盈尺,仰依峻坡,俯临绝壑”。沈鸿烈时期拓宽,用石条铺设。如今石条路改成水泥路,平坦了许多。但宽度也就来去各一条车道。急转弯错车处,需靠山的一方稍停避让。崂山十八盘。这条路盘山而建,弯曲陡险。有的地方弯度几近一百八十度,没有经验的司机是万不敢开上这条路的。随着滨海大道仰口隧道的开通,市区再往崂山仰口,大家一般不会走这条路了,这块奇石也渐渐淡出了人的视野。很多人不知道崂山还有这样一处景点,就连青岛本地观览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崂山村落好在这条老路上散落着很多村落。这些村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今,建设美丽乡村,打造最美村落,村民们个个大显身手。沿路开了很多家各具特色的农家宴,吸引了八方来客。崂山美丽乡村春秋,是这条路最美的时节。春天,路两边漫山遍野的樱桃花还未开罢,就杏花如雪。再之后,就是桃花映红半边天。五月樱桃红,六月杏儿闹。崂山樱桃花开时节到了秋天,瓜果香未散,上帝就把七彩瓶打翻,渲染色彩斑斓的秋。崂山秋色,柿柿如意行走在这条老路上,可以踏古道、访古村......如果你和这里的老人家攀谈,或许还能听到不同版本的关于黑风口、劈石口的神话。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观奇石。因为这条路因石而兴,石也因路而名。崂山劈石口奇石此石之奇,我以为有四。其一,境奇。又或说身世奇。你看它就这么孤零零的一块石头兀立,脚下是厚厚的土地,周边也没有其它兄弟姐妹般大大小小的石头。再看它地处的环境,山岭沟壑,茂林青松,方圆几里寻不到类似质地的石。有人会说,或许是人搬过来的?且不说石之巨,史料考证,这儿是先有石,才得地名。可见石比村落早,它应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崂山区志》记载,崂山山脉形成于白垩纪中期的燕山造山运动,花岗岩地貌景观是其特色。冰川作用下的冰臼遗迹比比皆是。像这样的奇石,崂山比比皆是,只是出现在这里引人费解罢了。有人推断,它应是从远方的山顶滚落下来后,随冰川涌流至此处。只不过滚动的痕迹被岁月堙没了罢了。海底时代与河底时代,水流又把它打磨得如此圆滑。崂山劈石口奇石其二,状奇。在路边看奇石不高。它实高约8米,底部直径五六米的样子。外形如成熟的仙桃,从中间自然掰开。有专家根据裂纹推断,应是N亿年前的雷劈所致。其上口最宽处近3米,下口宽度仅可容一人通过。崂山劈石口奇石之裂隙。图片采自网络其三,诗奇。较大那块石面向道路的地方,刻有一首七言绝句。以前没用红漆涂色也清晰可辨。莲花片片削空青,华岳分峰丈巨灵。更向崂山挥玉斧,洞天有路不常扃。注:最后一字读jiong,平声。扃,是从外面关门用的门栓。作名词用,指“门”。作动词用,指“关门、上闩”。我以为,这里用作动词。落款显示:明沭阳进士周璠劈石诗杜颂琴书。史料记载,周璠,明代沐阳(江苏沭阳)人。明万历年间即墨县丞。那时崂山这一带尚属即墨辖区。在那方较小石的背面,至今还留有“青岛即墨路界”刻字。周璠在任时,足迹踏遍崂山,诗作也颇丰。除《劈石口》,还有《康成书院》《夕阳涧》《登巨峰最高处》等十几首,为崂山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和精神财富。书者杜颂琴,是上世纪末青岛本土书法家。崂山劈石口奇石诗刻其四,字奇。较大那块石的“脊”上,刻有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按古文习惯应读“劈石天开”。奇妙的是,这四个字怎么读意都通:天劈石开、石开天劈、开天劈石,典型的“回文”。甚至可以交错成词:劈开天石、天石劈开。题此四字者,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岛著名的“工人书法家”修德。崂山劈石口奇石回文刻字没错,这方奇石,就是“劈石”。坐拥奇石、并因这方奇石而得名的劈石口,曾是崂山著名景区之一。只不过这些年有了新路隧桥,有了更多重点打造的崂山风景名胜,这儿渐渐淡出人的视野。不过这条旅游线路,深得驴友喜爱,包括我们这只小小的初中闺友登山队。我们相约,明年解除封山季,一定再去深度探游。你走过这条路、见过这方石吗?如果你再来青岛游崂山,会不会去看看呢?欢迎留言,期待同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959.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