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消费界(ID:xiaofeijie)
作者
芮尔
“
走过大半个世纪,国产汽水终究回归。市场不断传来的好消息,都在预示着,国产汽水也许正在迎来属于它好日子。
受到健康风潮的影响,在美国,碳酸饮料虽然连续11年下滑,但中国的碳酸饮料市场还在稳步提升。
中国碳酸饮料人均消费量只有美国和墨西哥的1/20,英国的1/10,虽然同为亚洲文化圈,但也只占据了日本消耗的1/4,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
而从销售额来看,中国年增长5%-6%,年增长9%。
因此,对于本土老汽水品牌,机会是在的,主要是看能够覆盖多少未被涉足的领域,不管是产品口味、包装、渠道,还是价值主张的体现,都有可能焕发新的活力。
”
国产汽水冰峰拟上市
据陕西证监局披露,西安冰峰饮料日前已于去年12月16日华创证券签署上市协议,拟于深交所中小板挂牌上市,拟募集资金不低于4.6亿元,预计于今年5月31日递交IPO申请资料。
消息传来,另一个地方汽水,“85岁”的北冰洋汽水也欲奔赴资本市场,而此前通过复刻版的“汉口二厂”的和利汽水,则重回年轻消费者,并获得高领资本等多家投资机构加持。
国产汽水的春天要来了吗?
汽水诞生之初,很多消费者接触到的就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它们几乎成了品类的代名词。可口可乐旗下雪碧、芬达,和百事及旗下美年达、七喜,占据了国内碳酸饮料榜单前六名。以至于我们似乎忘记,在双巨头入侵之前,国产汽水同样有自己的春天。
01
国产汽水不为人知的春天
上世纪,中国曾有八大汽水厂:北京北冰洋、上海正广和、沈阳八王寺、天津山海关、武汉二厂、重庆天府、青岛崂山、广州亚洲。
▲曾风靡一时的西国产八大汽水
从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以八大厂为主力的本土汽水品牌发起“自卫反击”,向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这两个“入侵者”宣战。有很多本土可乐曾名噪一时:
上海正广和:年,上海正广和汽水出世。比起可口可乐年的诞生时间,正广和还提前了,只不过这时候的汽水只给皇室贵族供应。自诞生起,正广和就成为国内汽水弄潮儿。无论是生产工艺还是技术设备,产品营销方面都名噪一时。上世纪30年代,正广和汽水以90%的市场占有率,一统国内汽水市场。
北京北冰洋:得益于创建于年年屈臣氏。在年被上海和记黄埔收购后,上世纪50年代,屈臣氏从上海带来了数条一体化罐装流水线去,和北京食品厂合作生产出了北冰洋汽水。年,帮助北冰洋食品公司产值突破一亿人民币大关,净利润达万。
崂山可乐:由青岛崂山生产,创始于年,是新中国自主开发的第一种碳酸饮料。整个八十年代,它在青岛市场占有率可以达到80%以上。
武汉二厂:曾是年英国人创办的和利汽水厂。年,和利汽水厂被评为武汉最佳消费品第一名。
天府可乐:由重庆天府生产,年诞生于重庆,其原料全部由天然中药成分构成。发展最好的时候,曾在全国拥有一百零八家装瓶小厂,并被选为国宴饮料,甚至销往美国,历史相当辉煌。
但不管国产汽水曾经有过多少风光,在面对可乐两大巨头前,都是稚嫩角色。很多本土可乐的生产线,完全依靠引进,至于什么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更是全面落后。
02
可乐巨头夹击下,中国汽水反击战
可口可乐是什么时候进入中国的?
其实上世纪20年代,可口可乐就进入中国市场,在20-40年代中间短暂辉煌过。但在新中国市场环境下,可口可乐所代表的美帝资产阶级,被迫退出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再次席卷重来。
到年,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已在中国内地建有十八条生产线。年,两乐的总产量已超过国产同类饮料的一倍多。
以上海正广和汽水厂为例,年市场占有率还能达到62.5%,到年已下降到23.1%。
相关部门认为,一旦开放市场,国内饮料将溃不成军,因此想出利用外资改造老企业的办法,指定八大厂分别与两大可乐进行合资合作,以退为进,寻求生路。
于是,八大厂中的七家被卷入与“两乐”的合资浪潮。天府可乐、广州亚洲汽水、北京北冰洋,归入百事可乐门下,沈阳八王寺、天津山海关、青岛崂山,归入可口可乐门下。只有上海正广和因为股权未能及时厘清,逃过被“洋化”的结局。
但签下合资合作协议后,这些国产品牌却遭遇了背叛,被迅速边缘化。先合资控股,再踢出局,国产汽水迎来大规模减产。
以天府可乐为例,合资之前年产值达三个亿。合资后,生产比例逐年降低,从年的%,到年骤降至0.5%,成立12年内年年亏损,负债1.4亿元。昔日的国产饮料领军者,成了重庆特困企业,最终在年彻底停产。
总之,七大汽水厂在合资后没多久就销声匿迹。此后,国内80%的汽水厂都变成了国际饮料的灌装厂,丧失了自己的产品和品牌,销售网络和渠道也被顺手牵羊。
不过,虽然“七大汽水”已经走下历史舞台,但民族可乐的大旗尚有后来人扛起,这场战争仍未结束。
年,已成为中国最大最强饮料企业的哇哈哈推出非常可乐,向两大可乐巨头发起挑战,并打出了“非常可乐,中国人自己的可乐。非常可乐,非常选择。”的slogan。
靠着哇哈哈雄厚的吸金力,非常可乐在市场上猛砸广告,大肆宣传。年至99年间,每年光是广告费就达几千万。
从一亮相,非常可乐打的就是“中国人自己的可乐”这一招牌,摆明了爱国立场。将自己和爱国绑定在一起,在99年达到顶峰。
年5月8日,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北约轰炸区,引发大规模抗议,非常可乐借势营销,推出“可乐打导弹”的广告。
非常可乐审时度势,发现一二线城市自己挤不进去,就转身投向广大农村,同时采用降价策略,每瓶降低5、6毛钱,符合乡镇消费。
靠着铺天盖地的广告、民族捆绑式营销和农村包围城市的套路,非常可乐还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98开年卖出1.5亿,在部分城市超过百事可乐,一路前行。
年,非常可乐在国内碳酸饮料市场占比已达12%,06年底更提升至16%-17%,收割二三线城市,市占率达30%左右,顺利跻身前三。
可以说,非常可乐曾是最有可能成为国内可乐巨头的公司。但在成熟的巨头可乐工业面前,国产可乐终将逃不过败下阵来的命运。对方雄厚的实力,和网络密布的渠道优势,都是国产可乐不可企及的。
好景不长,非常可乐的战略开始慢慢走不通了。
可乐最大的消费者来自年轻人,但非常可乐非常接地气甚至土气的品牌包装和形象,慢慢开始被年轻人所摒弃。两大可乐巨头更潮流更具国际化,成为他们的追逐对象。
更为致命的是,非常可乐“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也逐渐开始走不通。为了针对性非常可乐的低价策略,百事可乐在广大乡镇推出了3.5元/1.5升的大瓶装可乐,可口可乐则推出一元钱可回收玻璃瓶可乐。
两大巨头的低价策略迅速得到广大农村认可,非常可乐被推到了边缘。不仅进不去城市,农村也无立足之地。
现在,尽管非常可乐还活着,在电商和部分地区依然可以买到,但它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风采,和两大巨头不可比拟。
至此,国产可乐和洋可乐之间的战争也就告一段落,两大巨头在中国的稳固地位全面形成,占据国产汽水80%份额。
03
国产汽水回归之路
年,中国就收回北冰洋品牌同百事展开谈判,经过艰苦交涉,中方最终以「4年内不得以北冰洋品牌生产任何碳酸饮料」为条件,收回了北冰洋品牌经营权。
在经历了4年技术难题和配方复刻后,北冰洋于年重回大众视线,并于年达成销售额2亿元成绩,并向全国进军。
08年,天府可乐也开始向百事可乐追讨品牌,年底取得配方所有权,年商标权回归天府可乐名下。同一时期,与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合资的八王寺、崂山可乐、山海关、亚洲汽水等也重新回到原公司手里。
尽管大家都认可国产汽水的口感,但回归后高昂的价格却成为消费者过不去的坎。消费者对老汽水的怀念是短暂的,真正支撑起一个汽水品牌做大的动力是满足消费需求的能力。
目前,北冰洋汽水均价5元/瓶,汉口二厂汽水均价8元/瓶,天津山海关7元左右,而3元一瓶的百事和可口可乐占据价格锚多年,形成了较为稳固的心理价格。
国产汽水想要打翻身仗,路漫漫其修远兮。
在国产汽水中,各式汽水花样出招,攫取市场。
随着健康养生日趋年轻化,为拥抱年轻客户群体,迎合新时代健康养生理念,北冰洋将橙汁与枸杞、桂圆与枸杞相结合,推出了杞橙、天生桂杞两款养生果汁类热饮。
同时每年发售生肖款北冰洋饮料,让消费者在畅饮北冰洋饮品的同时,体会到收藏乐趣。北冰洋于年实现增速30%,年销售额达6亿元。
与可口可乐合资的国营武汉二厂饮料消失后再也没有复活,曾经的“滨江”牌汽水彻底成为历史。但一群喜欢喝饮料的80后注册了“二厂”商标,通过新品牌,复刻消费者对武汉老汽水的记忆。
▲武汉二厂汽水
二厂汽水应该是网红化走得最好的一款汽水。通过融入国潮元素,和美食、消费领域各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