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山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年度(第一轮)督导组到崂山督导四普工作,对崂山区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创新做法给予肯定。

崂山区是青岛市范围内古建筑存量最多的地区,是全省20个文物大县之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处。为了便于开展文物普查,崂山区按照“先街道后景区、先外围后核心、先高山后低谷”的顺序,合理制定普查线路,实施三步工作法,科学推进实地文物调查。

普查前,优化线路、矢量落图、收集资料。崂山地貌复杂、地形险峻,80%的文物点分布在深山丛林。为了便于开展普查工作,普查队伍结合高清影像、地形图、地名地址等数据资料,提前完成三普处不可移动文物全部矢量落图,梳理文物构成核心价值要素点,编制《文物价值要素核查目标计划书》、制定《每日普查路线计划》。

普查中,实施文物普查与现状分析、安全检查相结合。普查现场寻找各文物价值要素,完成数据采集。同时做好文物安全检查,文物保存现状分析,形成建筑功能、病害残损等分析报告。

普查后,完善数据梳理,构建文物档案。全面留存调查工作过程中的数据、照片、工作视频等资料,确保普查成果全过程可溯源检查,为后续编制普查报告分析、普查地图、建立文物数据库,推进文物数字化利用。

下一步,崂山区将按照“普查与测绘、普查与修缮、普查与利用”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进一步加快工作进度、优化工作流程。以本次普查成果为基础,为建立崂山区不可移动文物抢救性保护修缮工作清单提供基础参考数据,全力助推崂山文物保护高质量发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97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