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崂山 >> 崂山旅游 >> 崂山太清景区介绍三
北京有哪些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ask.bdfyy999.com/

老子路

我们现在脚下的这条全长一千余米、共有五百七十余级的石阶叫老子路。它的起点是休闲木栈道,经探胜桥拾级而上。峰回路转,不论何时登临,都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温润的空气、茂密的植被,形成了天然氧吧,可让人领略到清新惬意和重返大自然的闲适与旷达。

垭口

垭口景区位于崂山东南部,以自然山林景观和道教名胜为主要游览特色,生物的多样性程度较高,人文资源比较丰富。游览垭口景区有两条线路:一条是由太清宫后面的垭口乘索道上山,从空中浏览;另一条是沿石阶路步行上山,徒步游览。

我们脚下的这条石阶路可直达垭口。大家请看:路左侧的这处巨大摩崖石刻“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证明了崂山道教在我国道教中的地位。

垭口实际上是一处山口。因山下有个名叫“青山”的村庄,所以又称“青山口”,是南线与东线旅游公路的交汇点,也是攀登蟠桃峰去明霞洞、上清宫的起始点。民间传说,早年间有位给附近庙宇里种地的小伙子,名叫“青山”,因勤劳善良,被王母娘娘的干闺女“黄山”姑娘一眼看中,于是她便逃离天庭,化为村姑前来与青山结为夫妻。有天俩人摇船出海打渔时,不幸被外出巡游的西王母发现,便以“黄山”违反天规之名要将他俩拆散。“黄山”誓死不从,结果惹怒了西王母,唤来雷公要将他们击杀。俩人宁死不屈,携手跳入海中殉情,死后化作两座相连的山峰,这便是现在的“青山”和“黄山”。

蟠桃峰

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往西北看,是否可以发现“蟠桃峰”三个摩崖大字?这座山峰顶部的花岗岩石崮,因呈桃状而得名“蟠桃峰”。它的相对高度约60米,顶部分布着7个大小不等的侵蚀岩穴,其中最大的一个长约3米、宽约2米、深约1.6米,里面池水清澈,终年不涸。因地处蟠桃峰顶而得名“瑶池”。传说王母娘娘在这里开过“蟠桃宴”,有机会的话,大家也可以上去登高品茗,做一回神仙。此外,附近还有“狮子岩”“石猪峰”“梯子石”等景观景点。

李白诗刻

唐代天宝年间,李白离开长安东游,途中与著名道士吴筠不期而遇,于是携手同游崂山。他们登险峰、望云海,看日出、赏落日。崂山拔海而立、山海一色的壮美景色,给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李白回去后应好友之邀,挥笔写下了一首《寄王屋山人孟大融》:“我昔东海上,崂山餐紫霞,亲见安期生,食枣大如瓜……”表达了他“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的美好愿望。唐玄宗看到李白的这首诗后,对崂山心生向往,于是派道士孙昙、王旻来到崂山为其采集、炼制仙药。我们现在所处的石刻位置,据说就是当年李白的登临处。

太清索道

为了便于游人登山游览,年这里修建了单循环脱挂式四人座客箱游览索道。索道分上、下两站,由垭口至明霞洞,全长米,共有4人包厢28个,单程运行4分钟,运载力为每小时人,最快运行速度每秒5米。乘索道较步行上山可节省一个多小时,并可从空中浏览山海一色的独特景观,体验那种登高望远,飘然欲仙的感觉。

明霞洞

索道终点站距离我们要去的明霞洞还有一段距离,虽然山路崎岖,不过大家可以边走边看,欣赏漫山遍野的青松白石、茂林修竹。

明霞洞是由巨石叠架而成的天然花岗岩洞穴,洞额镌刻的“明霞洞,金大安三年”等字为丘处机所手书。大家请往这边看,民国时期邵元冲题写的这四个字为回文体,即可读作“霞朱半天”,亦可读作“天半朱霞”,其意思都是指朝霞映红了半边天。

站在这里看天,确实只能看到一半。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五彩云霞映红层峦群峰,景色异常壮美。这一景观即是崂山十二景之一的“明霞散绮”。

明霞洞斗姆(lao)宫

洞左边的道院是全真教金山派开山祖庭“明霞洞斗姆宫”,是明霞洞最早的一座建筑。明隆庆年间又扩建了“三清”、“观音”两座大殿,均为砖木结构的硬山式建筑。扩建后的明霞洞占地面积多平方米,房屋32间。清代乾隆末年,因山洪暴发,西侧的斗姆宫被塌下来的巨石砸毁,此后再没修复。

重修后的大殿称“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两侧分别为托塔天王和太白金星,东西两边为四大天王。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明霞洞历史上曾出现过既祀玉皇,又供观音的僧道混居现象。明代黄宗昌在《崂山志》中介绍这座庙宇时称:“佛宇僧舍居左右”,这一点在古人游记中也时有记载。

位于殿前的这两株山茶,树龄都在年以上。殿院西侧的这株紫薇树龄已有余年。在原观音殿院内的五株小叶黄杨树龄也都在年以上,虽说算不上崂山最古老的黄杨,但五株同生,长势茂盛,确属独一无二。此外,圆柏、流苏等名木争奇竞秀,把这座道教殿宇装扮得高雅华贵,给人一种超然脱俗的感觉。

俗话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千百年来,宫中道士吃水主要依靠不易察觉的三口水泉。这三口水泉分上、中、下三泉。其中位于神龛下面的上泉最为著名,被道士们称为“玉液泉”。这口水泉终年不涸,水质清冽甘醇,是道士们敬茶待客的上品泉水。

明霞洞后面的山坡上,还有“玄真洞”“三丰洞”等天然石洞,其中“玄真洞”外观呈椭圆形,高约2米,传为张三丰修真处,洞额刻有“重建玄真吸将乌兔口中吞”等字,字体古拙遒劲,亦传为张三丰手笔。

上清宫

下面我们要去参观的是崂山著名“三宫”之一的上清宫。始建于宋代的上清宫简称“上宫”。门前的这棵银杏树,树高26米,胸径1.52米,是崂山银杏树中最粗壮的一棵。这株银杏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主干周围长满了子株,其中最粗的子株胸径达40厘米,早已成为参天大树。这么多子株簇拥着粗壮的主干,就像众多的儿孙围绕在一位老人身边一样。据说这棵树是当初修建上清宫时,刘若拙真人亲手栽植,树龄已达余年。

还有院内的这两株银杏树,树龄也都在千年以上;另外这两株白玉兰也都有了年岁,每年春天,雪白的花朵开满枝头,浓郁的花香溢满半个山谷,远远望去如云似雪。

二进院内的紫薇和金桂,树龄也在百年以上。据说清代院中曾有一株白牡丹,雍容华贵,花繁叶茂。蒲松龄到这里访居时,对这株白牡丹甚为赞赏,于是在《聊斋志异》“香玉”篇中把它写成“白衣花神”香玉的化身。遗憾的是,白牡丹因年岁太久已经枯死。宫中道士为纪念蒲松龄,又补裁了一株,并栽植了芍药、绣球等名贵花卉与之相伴,让这座古老的宫院增加了生机和活力。

上清宫主殿是玉皇殿,供奉的是玉皇大帝。东配殿供奉的是“三清”真神。西配殿供奉的是“北七真”,即王重阳的七位弟子。

宫西山道旁有丘处机的衣冠冢,巨石上刻有他作的“鳌山上清宫”诗十首,极有史料价值。鳌山石下便是崂山名泉之一的“圣水泉”,古老的“朝真桥”横跨涧溪之上,引领游人来此寻幽探秘。另外,宫北山坡巨石上还刻有丘处机的《青玉案》词一阙,也弥足珍贵。

龙潭瀑

龙潭瀑又称“玉龙瀑”,是崂山落差最大的瀑布。瀑水源自崂山南麓的三条溪流,它们在龙潭瀑上方汇成一股激流,又从高约30米的悬崖陡壁奔腾而下,形成了瀑布。由于崖高水急,瀑水凌空飞泻,宛如一条白龙从云端腾起落入潭中,瀑击潭水,声若龙吟,气势雄伟壮观,故称为“龙潭瀑”。瀑水跌落的水潭,称“玉龙潭”。

狂泻而下的瀑水由于落差较大,山谷中风势又急,水流在空中被山风撕碎,形成濛濛细雨。瀑水入潭,溅起满谷水雾,站在潭边如同置身雨中。这就是崂山十二景之一的“龙潭喷雨”。

龙潭瀑气势壮观,水色秀丽,音韵激昂。传说很早以前,有条白龙因违犯了天规,被玉皇大帝贬下崂山。没想到这条白龙恶性不改,竟变成一个英俊男子,干起了欺男霸女的勾当。它的恶行再次惹恼了天庭,玉皇大帝便派张天师前去惩罚。二人在山中拼力斗法,最后,白龙被张天师斩于涧谷陡壁处,变成了挂在这里的一道瀑布。

石建烈士雕像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石建烈士雕像。石建烈士生前是驻青原海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的一名学员,年5月4日,龙潭瀑附近山洪暴发,他与葛茂进等5名战友和其它在场的青年学生奋力抢救遇险游客,最后多名被困游客得救了,石建同志却被无情的洪水吞噬。他用年轻的生命,在龙潭瀑下谱写了一曲新时期军爱民的英雄壮歌。

年,著名诗人贺敬之到龙潭瀑游览时,听了石建等人奋不顾身抢险救人的英勇事迹后,当即赋诗一首:“西望华岳领群英,东看崂山又一峰。神州生气终可赖,恩飞瀑洪热泪倾。”

八水河旁边有个只有一户人家的地方,名叫“梨庵子”。清代光绪年间,附近庙宇中有位白道士,他倚仗自己会点武功,恃强凌弱,强占民山,惹起民愤。后被组织起来的乡民将庙宇所属山林砍伐一空,白道士也在混战中受伤不治身亡。这一史称“伐山”的事件曾惊动官府,娘家是梨庵子的李月英作为乡民首领之一,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事后被人编成《太宫霸剧》,在胶东地区巡回上演,轰动一时。

从这里沿八水河顺流而下,可以尽情观赏河谷两岸风光。八水河是崂山一条著名的河流,它因由上游的八条涧水汇聚在一起而得名,虽然流程仅有4.5公里,却涧短流急,夏季经常突发山洪。为了广大游客的安全,崂山风景区不但在龙潭瀑下的山涧架起了一座铁木结构的悬空跨涧桥,而且在瀑下的长涧中筑坝截流,修建了一座龙潭水库。使游人既可安全地在高架桥上观赏“龙潭喷雨”的壮丽景观,又可远眺倒映在水库中的山光岚影。

各位游客,现在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远方,对面的山石上刻有两个大字——“天梯”,它的旁边有一条修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石阶路,这便是崂山过去有名的“梯子石”。民谚云:“梯子石,十分险,游人过此吓破胆”。在海滨游览路没修通之前,从青岛市区来游览太清宫,需要翻山越岭,攀登“天梯”方能到达。这一段登山路最险要的地方叫“阎王鼻子”,头顶是摇摇欲坠的危岩,脚下是惊涛拍岸的悬崖,游人须手脚并用方能通过。因为从这里经过一回,就好像去了一次阴曹地府,故称“阎王鼻子”。不过路途虽艰险,风景却优美,这段路上的奇异风光,曾频繁出现在民国时期的文学作品中。

现在,请大家将目光再往上移,是否可以看到“鳌首金龟”四个大字?民间传说,早年间东海里有只大鳌,因喜欢此处的风景之美,便趁黑夜悄悄爬上岸来观赏,谁知越看越爱,不知不觉天已大亮。太阳出来后正逢落潮,大海一退数里,从此它便再也回不去了,天长日久化为石头,日夜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山河。

各位游客,顺着山路下至入海口处,我们就又回到了刚来太清游览区时的起点。感谢大家的一路同行,欢迎有机会重游太清,再来崂山。祝各位心情愉快,一路平安。再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