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青岛,正如康有为形容的一样,“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不同风格的建筑在灯光下、树林中延展,虽经历百多年的洗礼,仍焕发着鲜活的色彩,在岁月的长河里留下最美的沉淀。青岛给我的感觉很近,时光很近,每一步好像都很熟悉,没有厚重的历史感,不同于古城的沧桑。

今之青岛,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城市美学进化史,素有“东方瑞士”“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

青岛,虽没有太多的历史渊源,但从清朝末期开始因城市美学从黄海之滨荡开一页,在国内同期城市中迅速崛起,为新城打开序章。中国近代人物郑孝胥曾写过《青岛》一诗,诗意优美、语句凝练,而且还是有名的书法家,“交通银行”便是此人所题写,无奈才华满腹,偏偏为贼,为人所不齿,故不以该诗说青岛。

除此外,唐、宋时期描写青岛的诗词较少,但崂山,古称劳山,是道教圣地,很多诗人曾浏览此地,有一生渴望名山游的李白、还有著名诗僧皎然。今天,我们就以崂山来说青岛,看一首皎然的诗。

劳山忆栖霞寺道素上人久期不至皎然〔唐代〕远寺萧萧独坐心,山情自得趣何深。泉声稍滴芙蓉漏,月影才分鹦鹉林。满地云轻长碍屣,绕松风近每吹襟。贪闲不记前心偈,念别聊为出世吟。更待花开遍山雪,山山相似若为寻。

崂山有“海上名山第一”的美誉,位于黄海之滨,山海相连,石俊峡险,水秀云奇,自古被称为“神仙窟宅”“灵异之府”。因背负平川,面对大海,既巍峨,又峭拔,峰林俊秀,巨石雄旷,可眺海色,望日出,遇明霞散绮,随流云徐步,亦有“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的记载。

崂山的美,感染了皎然大师。不禁想起了与道素上人之约,此时的心情也与山林一样深广。泉水、芙蓉、月影、鹦鹉于山林中相得映趣,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面,景感染着诗人的情,让情怀更加释然。“满地云轻长碍屣,绕松风近每吹襟。”这一联写得特别的妙,满地云轻,说明山势高耸,云于山间环绕,人于山间行走,人与云,云与山,交织于一起,有如仙境一般。风是绕着松树而来,则说明松之高大、巍峨,与有松香夹于其中,一个“绕”字让风更加灵动,让情更加曼妙。心偈,应为心经,皎然是有名的佛家弟子,得道高僧,如此悠闲之地,不仅让诗人忘记心经,还让诗人产生还俗的念头,由此可见崂山之美,美到了忘我的境地。更在于山上的梨花欲放,大好美景怎可一人独赏,虽说山山相似,也期望一起相寻那美好的春光。

皎然大师通过描写崂山之美,来衬托友情可贵。先不说,登崂山后向海眺望之情,单说清泉流动,云海缥缈就足以震慑心扉。清代诗人王祖昌在《怀劳山》诗中有句“听潮秋竹下,观日晓楼前。”倚竹听潮,轻轻时,是微风拂琴弦,如落花点地;汹涌时,是战鼓惊山,似千军万马,混战雄关。楼前瞰日,是一轮红日,霞光尽染,“日出东方隈,似从地(海)底来”的奇妙景观。

崂山只是青岛的一角,一角便如此美丽。再回到市里,来到沙滩、栈桥,捡一处岩石坐于其中,看远处游轮停泊,听近处海鸥鸣唱,吟一首诗,独享一份静谧与安然。

分享自已的一首《青岛印象》:

青岛印象

邢建建

齐鲁一轮月,童谣八大关。

春风吹锦帐,林气满晴天。

海映空犹碧,霞拂瓦更丹。

惬心常到此,偎倚过年年。

作者简介:

邢建建,字晏如,《诗刊》社中国诗歌网编辑。被老婆戏称为邢“贱”“贱”,故为“贱”说诗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