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蒲松龄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青岛的著名风景区崂山,也是一个道教圣地。说有一个南方的书生姓王,我们姑且把这个人叫王生。这个王生由于羡慕仙道只术,就慕名去了青岛的崂山拜师学艺。拜到了一位仙道的门下。但是他没有想到他来到崂山之后,他的师父并没有马上教给他仙术,而是让他上山砍柴,一砍就是三四个月,手脚上都是厚厚的茧子。这个人原来家庭条件不错,所以本来就不能吃苦,所以时间久了之后就受不了了,告诉师父说我要下山。下山之前,这位王生就向老师提出了一个请求,说您看无论怎么讲咱们也是师徒一场,能不能教我一点仙术,让我回到家里也有个交代。老师就答应了,还的确学会了穿墙术,念着这个秘诀就可以穿墙而过。回到家里就给老婆表演,然后对着他家里的墙,向后退了几步,就对着这个墙,头向前拱着准备穿墙而过,嘴里还念着秘诀。但是没有想到,到了墙的跟前,“咣”一下头撞到了墙上。

这个故事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个王生也成了后人的一个笑柄。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仙术,也没有什么事业可以随随便便成功。而在青岛有一位著名的大师叫做法显用他亲身的经历来验证了这样一个道理。

法显在历史上是一个有名的高僧,很多朋友都熟悉玄奘取经的故事,其实这位法显他去西天取经的时候要比玄奘早了两百多年,走的路线也是非常地遥远和漫长,所以后来法显就成了大唐玄奘西天取经的一个榜样和楷模。法显是东晋时期的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已经一千六七百年了。他在三岁的时候就出家了,当了和尚。后来在青年时期博览群书,所以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成了佛学很有学问的大师。他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国内翻译的很多的佛教经典很多地方是相互矛盾的,相互抵牾,所以他就觉得我有一天一定要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去一趟,取到真经来澄清这些矛盾和混淆的地方。到了他的晚年,在公园年这一年,他不顾自己的高高龄毅然决然要到天竺去取真经。

按照《高僧传》的记载,法显回国他走的不是陆路,选择走了海路,也就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返回祖国的。根据史书的记载当年法显返回祖国的出发地在今天的印度半岛的东南部斯里兰卡这个国家。不过原来法显回国的登陆的地方打算选择在广州,因为当时的广州是东晋时期我国最大的海港城市之一,海上丝绸之路著名的始发港。很多从斯里兰卡来到中国的海船大多也把登陆中国的目的地选择在广州。但是因为一场意外使他与青岛结下了不解的缘分。在他回国的过程中间,整个从斯里兰卡回到中国花费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发生了意外甚至差一点丢了性命。从斯里兰卡向中国航行的时候,海上起了龙卷风,他们这艘船就像大海里面的一页扁舟颠簸得非常厉害,甚至差一点就把船上所有人掀翻到海里去了。在这个过程中间,他们的淡水也都倒光了,食物也吃光了。所有人在海上与海浪搏斗的过程中也厉害精疲力尽,都躺在海船里面,任凭海风和海浪把他们漂向哪里。

就这样过了一个晚上到了第二天早上天亮的时候,法显醒来了,发现他们这艘船漂到了岸边,而且岸边还有一所高山。下了船发现这个山的山麓有一部分上有灰灰菜,这种菜在我们北方地区有很多。法显知道可能到了中国,所以心中一阵惊喜。抬头一看又过来两位猎人,一打听才知道这个地方是青岛的崂山。

后来法显又去到了南方,在南京这个地方译经传道。后来在南京翻译了很多佛经,而且根据他在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经历还写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非常有名的《佛国记》,成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珍贵的文献。很多印度的历史,斯里兰卡的历史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都可以从法显的丝绸之路的《佛国记》里面找到珍贵的资料。所以法显在中国的历史上就成为到印度取经的第一人,后来也成了玄奘取经的榜样。鲁迅先生把法显称为“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通过法显这样的故事我们就可以知道其实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在青史上留名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像《崂山道士》中的那个王生,是学不到真本领的。不仅仅是法显,其实在青岛整个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间,有很多人物他们的经历也同样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在北宋的中期,青岛这个海港还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大商人,这个大商人的名字叫做平简。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上有很多商人都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但是平简却在青史上留下了名字,

根据历史的记载,在北宋的中期,当时作为青岛这个地方著名的大商人他的事迹留在了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里面,他说“密州商人平简,为三班差使,以三往高丽通国信也。”为什么要给一个商人封官加爵呢?因为他三次代表朝廷到高丽通国信。在北宋建立的时候,宋丽之间的关系都非常地友好,但是到了宋朝的第二任国君宋太宗的时候,它与宋朝之间的外交关系就暂时断绝了。宋神宗即位之后,试图恢复与高丽之间的关系。这个时候要想建立与高丽之间的外交关系,贸然派国家的正式外交官去哪里,也不知道会是怎么样的结果,也不知道现在的高丽是怎么样的一个政治态度。所以宋神宗就想了一个办法,先派民间的商人去,可以真实地摸清楚他们的政治意向。所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宋神宗派出了好几拨商人,包括来自青岛的这个海商平简。

遗憾的是在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里面并没有很详细地记载这位平简出使高丽的经过,也没有说这三次到高丽通国信都是哪一年。但是我们根据种种情况进行推测,这位平简最起码有三个事情我们是可以推断出来的。第一,这位平简一定是一个不简单的青岛的商人,当时的青岛属于密州管辖的一个板桥镇,在北宋的时候是一个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城市。这个平简有可能就是这个地方经常与海外做生意的一位大商人,甚至有可能是一位纲首。第二,我觉得当时的平简可能频繁地来往于青岛和高丽之间做海上丝绸之路的生意,甚至对高丽国的国情也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在那里可能有门路。第三,我觉得这位平简很可能还是一位爱国的智慧的商人。当时的宋朝商品活动非常地活跃,所以商人的地位也很高。这样平简才能代表国家来三次“通国信”。

所以我们说在历史上,特别是在漫长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上,有大量的商人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大海的波浪之间,他们都在奔波。这些人他们背后是强大的祖国,祖国富强了是他们经商的依靠,如果祖国有危难了,他们往往会挺身而出,解囊相助。正是在平简的努力之下,宋丽之间的外交关系就恢复了。恢复之后青岛的板桥镇就见证了宋丽之间的频繁的外交活动和频繁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活动。

就在平简被朝廷封为“三班差使”的前一年,还发生了一个事。宋朝派出了官方的使节去到高丽。因为青岛这个地方到高丽非常方便,所以派出的使节无论是去到高丽还是回到我们的祖国,都是在青岛的板桥镇港口离岸和登陆的。在这个过程中,青岛的板桥镇还见证了一位著名的外交家叫做钱勰出使高丽的一段传奇的经历。一方面,平简三次传递国书,高丽也认识到了重新恢复与宋朝关系的重要性,所以也迫切地希望恢复与宋朝的关系。宋朝这个时候又得到一个消息高丽的老国君文宗去世了,新君顺君继位。正好趁这个节骨眼宋神宗就决定排除使节到高丽,一方面进行吊唁,另一方面进行祝贺。究竟排派谁去,思来想去就想到了钱勰,因为钱勰这个人非常不一般。

首先钱勰这个人是一个世家大族的后代,在北宋统一全国的时候,南方以杭州为都城曾经存在过一个吴越国。吴越国就是钱氏家族建立的,开国的君主叫做钱镠,后来又传给儿子,孙子。当北宋统一中国的时候,南方的吴越国也很强大,但是吴越国从国家大义出发放弃了抵抗主动地归顺了北宋,所以很快地就使得北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所以赵氏王朝也非常感激钱氏家族,钱氏家族在整个宋朝就受到了优待。钱勰就是钱镠的六世孙,所以身份非常不一般。还有钱勰这个人饱读诗书,又工于诗词,书法,绘画,人又长得风流潇洒,为人又非常正直,所以深得宋神宗的喜爱。而且根据史书的记载,当年的吴越国存在期间就与高丽保持了密切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所以高丽也对钱氏家族有所了解。所以宋神宗就觉得钱勰是最合适的人选。

果然,钱勰出使的过程中间也是不辱使命的。根据历史的记载,钱勰从北宋的都城开封出发一路向东到了青岛的板桥镇,然后从板桥镇出发,走海上丝绸之路就到了高丽的都城开京,也就是今天朝鲜的开城,受到了高丽国王顺宗的隆重的盛情的款待。钱勰谈吐不凡,气宇轩昂,所以给顺宗留下了大国使节的风范。临走的时候,钱勰准备登船了,高丽国王顺宗派出了身边贴身的侍卫走到了钱勰的身边要送给钱勰一份厚礼,是价值四千两的金银器,各种宝贝。钱勰一看这么多的礼物就很吃惊,侍卫说我们国王对你非常钦佩,也希望你到宋朝之后给我们美言,我们将与宋朝建立密切的世世代代的友好关系。钱勰说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礼物我是不收的,钱勰坚决拒绝了这份厚礼,然后登船又从青岛的把板桥镇回到了北宋的都城开封。

这个事情后来顺宗也非常感动,对于钱勰这种耿直的秉公办事的一个性格和个性也是非常地钦佩,所以也坚定了他世代与宋朝友好的决心。钱勰出使了高丽,平简作为商人也出使了高丽,宋丽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外交关系。所以大量的从高丽来到中国的留学生,留学僧,还有大量的中国和高丽的商人来往于青岛和高丽之间,大大地促进了青岛作为港口的繁荣。

到了宋哲宗时期,公元年的时候。这一年宋朝就在青岛的板桥镇设立了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市舶司的设立也促进了整个板桥镇的市镇的繁荣,所以见证了当年青岛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城市的一段辉煌的历史。

后来在20世纪晚期的时候,考古工作者在板桥镇这一带,胶州湾的北部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出来重达三十多顿的北宋的铁钱。因为那个地方临近水,比较潮湿,所以这个钱都已经生锈。与此同时,在这里还出土了大量的碎瓷器。这个铁钱证明有可能是当年的板桥镇市舶司的一个钱库的所在地。而青岛不产瓷器,大量的碎瓷器说明这个地方当年有大量的瓷器通过青岛板桥镇运输到海外。这也再一次印证了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情景。所以我们说青岛这座城市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是一座不平凡的城市。

在近代的时候,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康有为先生曾经在晚年的时候来到青岛并且居住在此。他当年对这座海滨城市赞叹有加,他说“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中国第一”。不过让青岛人感到更加自豪的是啤酒,很多到青岛去旅游的中外游客往往在夏天的时候坐在青岛的海边品尝着啤酒啤酒,把酒临风,其乐融融。

在古代有很多酒的种类,比如米酒,黄酒,果酒,还有白酒,还有葡萄酒,所以中国是一个酿酒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我们常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是四千年以前的人物,被认为是我国的酒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葡萄美酒夜光杯”等等,都形容了我们古代的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酒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各种酒的出现时间是不一样的,比如说这种果酒,米酒,黄酒这几种相对比较早一些,白酒出现的就比较晚,啤酒的历史就更短,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要说起这段历史,和青岛这座城市有密切的关联。在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抢夺租借地。后来在清光绪末年的时候,德国就看中了青岛这块地方。当这个地方是德国的租借地的时候,大量的德国人漂洋过海来到了青岛。来到青岛之后,他们对青岛这座城市很快就喜欢上了。德国人爱喝啤酒,而且德国的啤酒工艺在世界上也是非常高超的,所以为了满足他们这部分侨民和士兵的需要,在年的时候,一个德国的商人,一个英国的商人两个人合伙投资了四十万墨西哥银元在青岛建立了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这是我们青岛人第一次见到这种带有泡沫的,清爽可口的神秘液体。后来这个啤酒就在青岛流行开来,当时青岛人开始喝啤酒。在德语里面,啤酒叫做“BIER”,这个音发快了很像我们汉语里面的“皮”,所以青岛人在最初的时候就把啤酒叫做“皮酒”,后来青岛人又发现喝了这个酒之后开胃健脾,所以又把啤酒改名为开胃健脾的“脾”。再到后来,变成了口字边的啤酒的啤酒这个字。所以啤酒这个词就是青岛人的发明专利。从此之后,啤酒就在中国流行开来。

在品味青岛这座海上丝绸之路城市的时候,我们会想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当年的法显他的求取真经的这种忘我的精神,九死一生的经历。平简作为一个普通的商人,把国家和民族的这种责任担当在自己的肩上。钱勰这种秉公办事的大国使节的风范逐渐就积淀为青岛这座城市的城市精神和城市气质,这又何尝不是我们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海洋精神和海上丝绸之路气质呢?所以我们说青岛这座城市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一座城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