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读《三国演义》,画人物肖像。这是他为了促进整本书阅读而设计的一个驱动性任务,即通过画人物肖像的方式,驱动学生阅读《三国演义》。那么这份作业的上交情况如何?

急不可耐要交给老师的作业是这样的,被老师晒到朋友圈后得到了很多点赞:

但所有作业都是这样的吗?不可能。

有同学需要老师做很多思想工作,最后才勉强交上了一份作业:

还有一部分同学更是怎么也画不出来,交不上来。

这不禁引起我们的追问:面对同样一份作业,为什么有的同学急于分享,有的同学却羞于展示,甚至做不出来?

尼采说,我们的眼睛就是我们的监狱,而目光所及之处就是监狱的围墙。

老师如何突破监狱的围墙,不仅能看见现象,还能看懂现象背后的问题、本质规律或系统?让我们继续走进教育现场。

第一个教育现场

认识真实具体的学生

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不仅关乎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甚至是一个学习能力的问题。

美国著名课程专家马扎诺曾经画出了一个人类学习行为的模型:在面对一个新任务时,人的自我系统是否启动,决定学习者是否介入完成这个任务。如果自我系统启动,人类的学习行为就将继续;反之则将终止。如果自我系统没有包含重视一项特定任务的信念,那么这个人就不会担当起这个任务,或者是在参与的时候干劲不大。

什么叫做自我系统呢?就是人在接到一个学习任务时,先要对自己进行四项检查,提出四个问题:

1.重要性检查。这个任务重要吗?2.自我效能检查。我能做到吗?3.情绪反应检查。我感兴趣吗?4.决断检查。我要去做吗?

这四个问题的答案,如果出现了一个“否”,人的自我系统就不会启动。比如最后一位交作业的同学,他的四项检查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这重要吗?很重要,因为这是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做的话可能会受到惩罚,所以我必须阅读。但是进行到第二项、第三项检查的时候,他的答案就举棋不定,或者干脆否定。我能做到吗?我可能做不到/我不可能做到。我感兴趣吗?我不感兴趣。我要去做吗?我不愿意做,但是又不得不做,所以最后交出的就是一份不尽人意的作业。

我们也采访了第一位交作业的同学,他三岁开始就喜欢画画,认为画画是一个享受乐趣的过程。所以老师布置这份关于画画的作业时,他充满干劲,他的自我系统四项检查就是这样的:这重要吗?重要;我能做到吗?我一定可以做到;我感兴趣吗?非常感兴趣,我要去做,马上就要做,做完以后还要找老师分享。

再追问:他为什么那么喜欢画画、擅长画画呢?我们对他进行了多元智能测试,结果证明他绘画时内心会产生一种愉悦的感觉,他的视觉空间是满分,远远高于其他数据。所以他只要一画画,就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我们对最后一位交作业的同学也进行了测试,果然他的视觉空间得分很低,所以他不愿意画画,也画不出画。

第一位同学的多元智能数据

第二位同学的多元智能数据

根据科学研究的结果,人类的学习风格各有不同。听觉型学习者通过“听”可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视觉性学习者则通过“看”学得最好;触觉型学习者喜欢用手来工作,通过触摸学得最好;动觉性学习者喜欢做和走动,喜欢跟同学进行讨论,他们通过身体的活动学得最好。

教师需要知道,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他的偏好是不一样的,学习的通道和入口也是有区别的。不同偏好的学生在学习中会有不同的表现,但是很遗憾,现在的教师往往倾向于按照自己喜欢、擅长的方式进行教学。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学生在某个老师的课堂上学习困难,但是在另一个老师的课堂上却学得轻松?因为我们在给学生提供学习环境的时候,可能有意无意地强化了我们自己所喜欢,或者是我们主观所认为的一种学习方式,但与这个学习方式不相匹配的其他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就不那么轻松。

所以,作为学校最基层、最重要的学术组织——教研组,不仅要把教研的重点放在课程的建设、教学的设计和教师的培养上,还要发现真实、具体的学生。从现象入手,由表及里,研究他们的学习路径和学习习惯,研究如何顺应、优化一个具体的学生。如果我们不知道一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他对我们来说就永远是一个抽象的学生。

第二个教育现场学习的本质是自主学习

第二个教育现场,去年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将近天,这天的学习效果如何?我们和北师大团队发起了一项针对全国28所学校、4万多名学生居家学习效果的诊断。数据显示,不同的学段,学习效果的分布是不同的。以小学为例,认为效果比在校学习差的占44%,认为差不多的占42.9%,还有13.2%的同学认为比在校学习的效果要好。

同样是居家学习,为什么不同学段的学生感受差异这么大?即便在同一个学段,同样是居家学习,面对同样的老师,他们的感受差别为什么也很大?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学生居家学习效果的感受?

我们把学生、家长和教师对居家学习效果状况的影响做了一次回归分析:

可以明显看出,在所有影响学生居家学习效果状况的因素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自主性,其中包括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学习,最高的标准化系数达到了0.。

在教师这个维度里,包括教师的课程实施效果和教师的班级活动效果,都要低于学生自主性维度,最高仅达0.,家长的支持度同样也低于学生自主性。由此可见,学生自主性的高低对居家学习效果的影响最强烈。

我们根据这份数据又做了一个关联分析,发现学习效果不同的学生,在自主性得分上的差异非常明显。凡是自认为学习效果比在校学习差的学生,他们的自主性,不管是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还是自主学习,得分都是最低的。

这再一次印证了我们对自主性的认识:任何学习本质上都是自主学习,任何成长本质上都是自主成长。

金家岭学校特别崇尚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疫情让居家网课学习闯入了我们的生活,线上自主学习的经历和体验,成为了学生的一种行动、能力、意识和习惯。基于这种理解和认识,5月21日第一批学生重返校园后,我们把每年5月第3个周四确定为金家岭学校的“自主学习日”,以此来纪念全体教师、学生和家长曾经对自主学习的探索,铭记现在和将来培养学习力的重要性。

疫情复课后的第一天,所有老师没有急于给学生上新课,没有急于对学生居家学习的情况进行诊断,也没有急于收缴作业。这一天,和学生在家的日子没有任何区别,仍然是自主学习。

为什么同样是居家学习,有的学生如鱼得水,有的学生鸡飞狗跳?最重要的密码是学校平日里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自主学习日不是形式,而是一种仪式;自主学习日不是某一天,而是每一天。金家岭学校用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铭记、感受自主学习给他们成长带来的愉悦和成就。

比如,学生的课表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上午都有半个小时的“个性化时间”,这段时间老师是不能上课的,要遵守三个原则:

第一,学习非休闲。这半个小时不是休闲、玩耍或运动的时间,所有的学生都在学习,可以做作业,可以阅读,可以找同学讨论,也可以请教老师问题。

第二,个别非统一。所有老师都不允许在这个时段给学生布置统一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必须是个别化的。

第三,自主非他主。学习行为的发出,学习内容的确定,学习顺序的安排,以及学习策略的选择等等,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而不是别人为他选择。

学生进入到初中阶段后,他们的课表里就开始出现了自习课,每一位同学都有一张量身定制的课表,他可以决定这一周哪一节课上自习、上几节自习,所以他们会有3~5节的自习课。

自主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也不是一节孤立的课,它是一门课程,它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课程结果,也有自己的评价方式。

比如课程目标是:

1.自主设置学习目标。学习的内容要由学生自己来确定,而不是由老师确定。2.自主选择学习策略。即学生可以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完成学习目标。3.自主调控学习节奏。学习的速度,学习的顺序都由自己决定。4.自主评价学习成果。我这一节课学得怎么样?我这一周学得怎么样?

同时还有一系列的工具帮助自主学习课程目标的落地。比如每一个学期都被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1周到第9周,是一个长达9周的大学段,包括诊断;第二阶段:第10、11周,即期中考试后的两周时间的小学段;第三阶段:第12周到期末的9周时间,同样是大学段。

我们重点看一下第二阶段:这两周老师不上新课,一周用于带领学生出外游学,另一周的时间在学校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怎么安排?小学部采用成长学院的方式来组织——把所有的年级打乱,重新进行编排,形成一种混龄的学习方式。比如五月学院有9位老师和63名学生,他们会设计并制作小菜园的自动喷灌系统,以这个题目来进行项目式学习。

学生进入到初高中以后,小学段就要全部安排为自主学习,他们这一周的课表是空白的,要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

如何做到洞察?

从两个教育现场里走出来,回到刚开始的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洞察?应该有4个要素:

1、专业知识。我们储备的知识越多,懂的东西越多,我们看懂的东西就越多。

2、持续追问。我们要抓住现象,不断地去追问现象背后的原因,甚至是原因的原因。比如这个同学为什么最后一个交作业?而且这么不情愿?为什么他画不好?为什么他不喜欢画画?等等。

3、系统思维。我们不仅要看到树木,还要看到森林;我们不仅要看到学生的现在,还要看到学生的过去,甚至是他的未来;我们不仅要看到事情的结果,还要能够看到事情的原因。比如那位画得不好的同学,他过去的画是不是也不好呢?他画的结果我们看到了,那么他为什么画不好呢?通过系统思维的方式,才能够找到真正的问题。

4、定义问题。什么叫定义问题?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事物的现有状态,比如这个同学是最后一个交作业的,比如这个同学画得不好,这叫现有状态。有时候我们对现有状态不满意,为什么?因为我们心里都有一个应有状态,我们认为他不应该是最后一个交,他应该按时交,应该和其他同学一起交,我们认为他不应该画成这个样子,他应该画得更好一些,这就叫做应有状态。应有状态和现有状态形成了一个差距,这个差距是不是问题?

如果我们认为差距是问题的话,我们就会不断动员这个同学遵守交作业的规则,但其实这并不是问题的本质,为什么?因为这仅仅是现象,那么什么叫做问题?问题应该是影响差距、造成差距的因素。比如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学生最后一个交作业、不愿意交作业?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学生画得不好、不喜欢画画?这些影响因素才是问题。

问题就是造成应有状态和现有状态之间差距的影响因素,只有抓住了问题,才能洞察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和系统。

作者

朱则光(青岛崂山金家岭学校执行校长)整理

诗意责编

雪峰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