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听到的一句风水术语,山里有一些形胜景观也多有根据其地理来附会其意,谓龙虎之地,崂山也多有其处。
最显著的在大仙山白云洞。
白云洞在大仙山巅,背倚危岩,前临深涧。其东侧是二仙山,二仙山上有会仙台;其西则有望海门,望海门西有借粮台,借粮台西又有观音岩。周至元曾经把望海门品为崂山十景之一,可见其形势。洞东南可俯视大海,气象万千,云雾缭绕,不知是洞在云中,还是云在海间。
龙虎地体现在白云洞的自身架构。周至元《崂山志》卷二《形胜志》记:“洞系三巨石结架所成,深广可丈许,供玉皇于其中。其前后左右有青龙、朱雀、白虎、玄武诸石,各就其方而明之。”
龙虎诸石中最奇的是青龙和玄武。青龙石在洞左,夭矫浑仑,犹若酣睡石化的巨龙,莫可摹状。石上建有青龙阁,斗拱出檐,风格古雅,蔚然壮观,当年游人多登此观日出。即使今天青龙阁大部被毁的情况下,依然高阁临渊,气势非凡。
玄武石在洞后,上原有古松一株,曰:“华盖”,大可数围,虬长的树干苍翠如龙,探向洞前,覆盖洞口,洞天之胜,莫可如此,名为“云洞蟠松”,为崂山胜景之一。
戴家山下的三清洞也有龙虎地。
三清洞像一个盆景,座落在戴家山的山谷中,一小小的弹丸之地,竟包含有庵、有洞、有井、有神泉、仙梯,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关键它处在闹市之侧,却无闹市之喧,端的是天造地设的去处。
洞对面巨岩的顶部,左有一巨岩似俯卧的巨兽,题刻“青龙”,俗话说“龙有九子,各有不同”,这不知是其第几个儿子;洞右有一白色巨石,若白虎啸林,题刻“白虎”,小小一方天地,虎踞龙盘!
崂山有三清世界,太清、上清、玉清,三清世界都是宫观建筑,三清洞虽然规模不大,但胜在自然,暗合道家真意。
金壁洞的龙虎地已被毁。
金壁洞在巨峰砖塔岭,现已损毁。《崂山续志》曾有记载:“大石壁立,东朝大海,壁前为洞。额镌“金壁洞万历十七年子秋道人立。”左右镌“青龙、白虎”字,洞上旧有庙圮。”
清纪润《劳山记》有关于金壁洞的记录:砖塔岭“东南有一金壁洞,宽大明亮,凡在内读书者,未有不发达者也。”;曹臣《劳山周游记》中也有:“自岭脊径而南二里许,为金壁洞,径东二里为夹岭河。两境俱有修真玄客。”
离金壁洞不远,还有银壁洞,洞上也有题刻,但字迹已漫漶不清。可惜目前金、银两洞已经被毁,大字“金璧洞”、“青龙”、“白虎”也已消失,不见原貌,仅有大石壁上《韩子秋题记》犹存。
记曰:“贫子离家四十年,祖居直隶盐山县。老祖名波官五品,七载胶州管万民。少祖名儒胶东秀,先父韩梅是外郎。贵荣浮生人未久,谁肯修真抱道士。万历三十七年韩子秋立。”
第四处龙虎地在北宅书院村,此处南天门西麓两支山脉弯曲环围,至谷中突然隆起,恰似天工雕成“龙”、“虎”,镇守谷口,俗称龙虎地。
此处明嘉靖五年辟为墓地,葬刑部侍郎蓝章,嘉靖六年蓝章迁葬即墨城北,原墓地始称南茔。明崇祯末年,蓝氏十世孙蓝琚在南茔构筑茅庐三间隐居,取名读书楼。年沈鸿烈视察崂山,见谷内山光灵秀,草木葳蕤,又得知南茔是当年蓝氏隐居的读书楼,遂将村名改为“书院”。
崂山的象形石千奇百态,但以龙为名的居多,因龙有飞升之相,山中多有飞龙、跃龙之称;以虎为形的却不多。除了龙虎地的白虎,只华楼山有虎啸峰,一峰突起,如白虎哮山,惜无青龙相伴,已渐无名山第一之姿。
关联阅读:崂山三宝
欢迎转发,合作请联系:
qq.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