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行者老张的旅行和历史研究所。中国地域辽阔,陆地边境线长达2.2万公里,海岸线则有1.84万公里,在这绵长的海岸线上,分布着众多名山,而我国海岸线上的第一高峰就是位于山东青岛的崂山。崂山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以最高峰,主峰巨峰为中心向四个方向延伸,形成了巨峰、三标山、石门山和午山四条支脉。崂山山脉的东面和南面均临海,绕山海岸线长达87.3公里,因此崂山也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山”。崂山的名字来源有多种说法和记载,古代崂山在不同时期曾被称为牢山、劳山、鳌山、不其山等等,直到近代才统称崂山。“劳山”一词最早出自《诗经》中的“山川悠远,维其劳矣”,“劳劳,广阔”。而对劳山这个山名的解释就比较多,一种说法是劳山的山势雄险陡峭,上下行走非常辛劳,故称“劳山”。第二种解释是根据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考证,秦始皇巡视崂山时声势浩大,劳民伤财,就把这座山称为“劳山”。众多古籍《后汉书》、《魏书》、唐代《元和郡县志》、清《统一志》等都称“劳山”。东汉王充的《论衡》、南北朝《四极明科》、顾炎武《劳山考》等书中还把崂山叫作“劳盛山”。“牢山”的名字则出自东晋义熙十二年(公元年)晋法显的《佛国记》,一说源于当地人认为此山坚如磐石,是非常牢固的山,因此叫“牢山”;另一说是中国古代星象学中认为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区域有对应的联系,在三十六天罡星中天牢星和崂山相对,而称为“牢山”。在《新唐书·姜抚传》、《宋史·甄栖真传》、《金史·地理志》、《元史·释老志》等古籍中都用“牢山”。“崂山”也出现得很早,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年)编撰的《南史·明僧绍传》中就出现了“崂山”的山名。此后的《神农百草》、《本草围经》中都用“崂山”。唐代的《后汉书注》中还曾把崂山分为“大劳山”和“小劳山”,北部为大劳山,西南部称小劳山,又合称“二劳山”。从清代黄宗昌编著《崂山志》开始至今都叫“崂山”。从崂山名字的来历就可以看出这座山自古就是一座备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