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崂山区育才学校东韩校区四年级一班王殿淇的妈妈。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很荣幸参加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童心向未来,共筑好家风”征文活动,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教,力争做好家长,分享我们的好家风故事。
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撑起这两个“第一”的,不是父母本身,而是整个家庭共同构筑的家风。
什么是家风?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上学的时候,家风就在那一个个的要求里,“上课认真听课,跟同学要和睦相处,要尊敬师长,懂得感恩”;吃饭的时候,家风就在那一声声的教导里,“吃饭少说话,不要乱翻菜,菜上来了,长辈先动筷”;待人接物的时候,家风就在这一句句的叮嘱里,“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讲文明懂礼貌,诚实守信”......
悠悠华夏五千年,风流人物灿若繁星。孟母为保家风纯正三择其邻,使孟子成为了有名的思想大家;木兰替父从军的忠孝,孕育出了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周恩来夫妇没有给亲属留下一砖一瓦、一线一物,却留下了淡泊名利、自立自强的“十条家规”。事实证明,良好的家风是一本既多彩又鲜活的教科书,能够以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一户人家,一条家训,不管多么简单,它们也是不平凡的。因为它们经过多年的传承,伴随了一代代人,也影响了一代代人。世上有千千万万个家庭,而每个家庭的家风都是不一样的。在中国人的道德观念里,“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只有懂得感恩生养自己的父母,才能处理好与同学、与同事的关系,以至更广泛的人际关系。
其实,作为家长,我生养孩子并不是为了老有所养,也不指望在我步入老年后,我的女儿能为我做多少的事。但在骨子里,我还是希望女儿能够尊重我、孝敬我。作为子女,对父母最起码的责任感这是必须有的。只是这种责任感不会不请自来,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学习,而且教授这一课程的最好的老师就是父母。
女儿在很小的时候,她的太姥爷就生病了,全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她的姥姥、姥爷把太姥爷照顾的无微不至。而我也常常学着父母的样子,为老人换洗衣服、洗脸、喂饭......小小的她,歪着小脑袋,时常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太姥爷还没学会说话吗?我能教太姥爷穿衣服吗?太姥爷为什么不能走路了......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看着全家人悉心照顾老人的日子里,女儿慢慢地长大了。她不再会问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而是在姥姥邀请她去吃饭时,主动承担剥虾的任务,第一只大虾总是先放进她太姥爷的碗里;是在自己家吃完饭后,自觉地收拾碗筷;是在我工作忙碌时,她悄悄放在我手边的水杯和盖在我身上的毯子。
我们时常会把“孝敬父母”挂在嘴边,但对小孩子来说却是很空洞的。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儿会从各个渠道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但是无论日后了解的孝道是什么样的,对于女儿影响最大的,我觉得还是她小时候看到的我们的做法,这些定会潜入她内心深处,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好的家风是一种无声的传承,承载了祖辈对后代的殷切期望。优良的家风,不仅体现着家庭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内核,好家风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好的家风就像那春天柔和的双手,温暖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心中的花朵绚丽地绽放。铭记并传承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资产,也是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的财富。
四年级一班家庭教育教师寄语:
家风与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发扬和传承,也许我们每个家庭不一定会有专门的家风“秘笈”,但是一代一代的去教导,一代代的发扬,就会让每一代人都在良好的家风中受益、家风是一本书,也不是一本书。靠的是生活中的思考,靠的是生活中的不断总结,良好的家风定会成为人生成才道路上的助推器。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