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崂山 >> 崂山传说 >> 笔走崂山崂山的奇石

作者/葛水平王明伦

“卓荦鳌山出海隅,霏微灵秀满天衢。群峰削蜡几千仞,乱石穿空一万株。”元代名道丘处机的这首诗,形象的写出了崂山层峦叠嶂,怪石嶙峋、融雄、险、秀、奇、巧、玄于一体的独特自然景观。散布于深涧幽谷中的各种奇石令人叹为观止。

棋盘石:被誉为崂山第一奇石,位于崂山东麓的招风岭前,“巨石矗起山巅,高数丈,向北探出者,三分之二,状如灵芝。自下望之,岌岌若将坠而又不坠。游者自石东南攀缘上,壁峭级滑,须极力始得登。巅平如台,纵二丈,横半之,约可容二三十人。平眺群峰,东看大海,西北临大壑,深且不测,引首俯视,栗然心悸。”因石面上刻有十字形棋盘,相传为仙人对弈处。一樵夫于此观棋,得仙人所予一桃果腹。待一局终了,却见脚下绳烂斧锈,回至村子,竟无人所识……

自然碑:位于崂顶南坡,由半山崛起,“穹窿削直,本修额短”。该石高约40米,宽约7米。清黄肇颚《崂山续志》称其“直圆如柱,下有广坐,高可五六丈许,其径稍细,可十余丈,上有覆帽与座相称。钜制天成,四无倚著。”崂顶周围的山石上均长满黑石华,唯独此石光洁如玉,堪称奇观。自然碑的得名与老虎有很大的关系,传说早年间崂山老虎很多,铁拐李从此经过时见山民们苦于虎患,便将老虎全部撵往东北,并竖起一块木碑为记。但数年后木碑腐烂,老虎又开始祸害人畜,铁拐李知道后将木碑换成了铁碑,孰料老虎们到了晚上就从东北跑回来朝着铁碑撒尿,于是铁碑很快生锈倒塌。最后铁拐李拔起一座山峰竖在这里,告诉老虎石碑不倒就不准它们回来,从此崂山永绝虎患。

日起石:亦名“一气石”。位于崂山东麓的黄山村以北,长岭村西,泉心河南岸。在此石上观看日出,可见一轮红日从大海中冉冉升起,故名。蓝水在其《崂山古今谈》中称“巨岩突起,缘石缝强挤上,穿洞与夹石缝,盘回至顶。池大小不一,大者深不测,鲦鱼游泳。其南根洞窟甚多,大者平旷敞朗,巨岩穹窿堂皇深入容数百人。”石旁有洞名“高石屋”,清代大方禅师曾在其中苦修18年之久。近代著名学者黄孝纾有诗专咏此石:“双峰高出绛霄中,突兀三茶落照红。怪石嵬鹅浑一气,喝叫低首米南宫。”

僧帽石:位于巨峰风景区的砖塔岭村路边,民间俗称“道士帽子”因极像道人头上的道冠,故名。据说当初修建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时,此石曾作为碑心石入选,后因山高路险,运输困难才在浮山开采的。

砥柱石:位于通往华严寺的山路旁,因是华严寺与返岭后村山林分界的标志,又称志石。呈馒头形,石上刻有“山海奇观”四个楷书大字,为清乾隆年间山东巡抚惠龄来崂山时所书,是古代崂山刻石中字体最大者。不过关于这四个字的来历,民间有着这样一个传说:清朝乾隆年间有个姓王的京官来游崂山,听人说在崂顶上观看日出,景象非常壮观。谁知他来的时候正值春天,整个崂山整日云遮雾罩,等云消雾散时已是日上三竿了。这时从京城里传来皇上让他立即回宫的讯息,但是王京官不死心,冒着抗旨的罪名,又在崂顶上守了数日,最终还是没有看到,临走时气恨交加,挥笔写下了“山海欺官”四个大字,嘱咐将其刻到砥柱石上,后来刻字的石匠觉得此语不佳,便自作主张将其改成了“山海奇观”。据说因拖延了行期,王京官回京后即被罢去官职。清傅增湘在其《崂山游记》中谈到此事时,称之为“可谓风流罪过矣”。

鱼鼓石:在华严寺约半公里处,“浑然巨石腹中空,凿去只应鬼斧工。琅琅梵音何处散,半随潮响半松风。”这是前人描写此石的诗句。石上有一小洞,直径20厘米,深约80厘米,用手拍击洞口,琅琅作响,酷似鱼鼓的声音。因春夏季节会有云雾从洞中涌出,所以又称“云穴”,石上有清代平度举人王菘翰题刻的“云穴”二字。相传当年道家和佛家都看中了华严寺这个地方,争执不下时便斗法以决胜负。眼看道家就要取胜,正在此时,韦驮佛从此经过,他用降魔杵挑起一座山峰砸向道士,最终帮助弟子获取了这块宝地。至今这块巨石的四角仍可见到当初从山顶滚落时跌撞的痕迹。前人有诗赞曰:“卧鱼形肖石盘陀,仄径崎岖踏软莎。空穴来风声震谷,逄逄叠鼓吼灵鼍。”

晒钱石:在青山村东南的海边,突出海面,平整光滑。据说早年间青山村里有个心狠手辣、贪得无厌的财主,人送外号“钱蝎子”。一天,“钱蝎子”在这块大石上钓鱼时,正好遇到东海龙王在此晒钱,面对铺天盖地的金银财宝,“钱蝎子”两眼放光,恨不能全部运回家去。却因贪心太重,浑身上下缠满了金钱,被压得一步挪不出二指远,最后让突然而至的潮水卷到了大海里。他钓鱼的那块大石头被后人称之为“晒钱石”,据周至元《崂山志》记载:“清末有游人得古铜钱一枚,著手即酥。”

石镇狮身人面石:为近些年新发现的奇石,位于蔚竹庵东北方的山峰之上,高约40米,坐东朝西。巨石的底部形似狮身,顶部则状如人面,五官俱全,形神兼备,比例恰当,与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极为相似,不同的是狮身上还压着一方巨石,因此被称为“石镇狮身人面石”。

天犬石:在崂顶北侧的公路边,由数块巨岩叠摞而成。抬头北望,只见一只勇猛无比的狼犬蹲坐在那里,彷佛正欲扑向猎物……传说这就是二郎神的那只“哮天犬”,被天帝派在这里守护着进入巨峰的大门。

狗窟窿石:位于沙子口街道烟云涧村前,流清湾西侧。玲珑剔透,叹为天工。据说当年杨二郎用席篾做扁担,以头发丝为绳,前边拴着石老人,后面拴着狗窟窿石要去西天,当他走到登瀛村西边的陡阡口时,不慎被一孩童点破玄机,导致绳断石飞,一个飞到了石老人村前的海中,一个落在了这里。此石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被有关部门动用数辆吊车运到了青岛中山公园内的草坪上,至今尚在。清黄肇颚《崂山续志》中称“(青龙庵)西为狗窟窿石,石玲珑剔透如蹲狗。”

劈石:位于劈石口,是一块独立的桃形巨石,上尖下圆,表面光滑,好像刀劈斧砍般从中裂为两瓣。据传古时候该石上盘踞着一条祸害山民的恶龙,后被山下村子里一个勇敢的小伙子用斧劈死,故名。石上刻有明即墨县丞周蟠诗一首:“莲花片片削空青,华岳分峰仗巨灵。更向崂山挥玉斧,洞天有路不常扃。”

元宝石:位于返岭村前的公路边上,高约5米,长约8米,传说早年间崂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出了个漂亮闺女,被县太爷一眼相中,当即带着人马找上门来,软硬兼施,非要娶她为妾。但闺女并不贪图荣华富贵,伸手将县官递过来的一个大金元宝打落在地,天长日久,那个金元宝就变成了这块大石头。可惜的是,年的一场大雨,导致山洪暴发,将这块奇石冲入了大海深处,从此踪影全无。

扇子石、靴子石、相公石:均在北九水蔚竹庵附近。据传,早年间蔚竹庵里有个长相俊美的小道姑,一天,山下的一位富家公子来此游玩时看到她后,便心生歹意,晚上,富家公子悄悄潜入小道姑的房中,意欲图谋不轨。结果被惊醒的道姑们群起而攻之,吓得富家公子抱头鼠窜,在逃跑的过程中,富家公子先是丢掉了手中的扇子,接着又跑掉了脚上的靴子,到了天亮时,只听一声鸡叫,吓得他呆呆地立在那里,最后连同扇子、靴子一起化作了石头,成为后人的笑谈。

绵羊石:为崂山著名的象形石之一,位于太平宫东,山坡上大石相叠,如一只跪伏的绵羊。据当地人说,古时山下村子里住着一个勤劳的小伙子,他有一天上山打柴时从两只恶狼口中救下了一只老绵羊,并把它带回家中喂养疗伤。原来这只老绵羊已有多年的“道行”,为感激小伙子的救命之恩,它伤好后便把自己最钟爱的小女儿许配给小伙子为妻。因担心恶狼再来伤害女儿,老绵羊每天都趴在山顶守候放哨,天长日久便化作了石头。

太白石:“我昔东海上,崂山餐紫霞。亲见安其公,食枣大如瓜。……”诗仙李白的这首歌咏崂山的诗就刻在太清宫东侧的登山路旁、一块名叫“太白石”的山岩上。传说当年李白慕名来到崂山,曾坐在此石上饮酒赏月,醉眼朦胧中,看到月宫中有仙女在翩翩起舞,不禁酒兴大发,醉卧于此昏昏睡去。他走后人们便把此石叫做“太白石”。

混沌巧:在外九水二水,“壁立千仞,中裂丈余,其裂处圆石下坠,锐石上撑,奇险不可仰视。(清李显暠《游崂山记》)”

青蛙石:又称“金蟾石”,位于八水河附近的大平岚,盘山公路左侧巨岩壁立,右边则悬崖临海,只见雪浪堆涌下,有一大石立于海中,恰似一只巨大的青蛙蹲伏在那里,仿佛随时准备跃起。这是一只雌蛙,据称当初它正在求偶,因叫声打断了铁拐李的思路,被他一拐杖拨到海边化为了石头。其实青蛙石为浪花千百年来啃啮山岩的杰作,游人每当至此,纷纷驻足观望,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仙桃石

企鹅石

剪刀石

烟袋锅石

(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