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张文艳
“栈桥直,湛山斜,水天一色。
水云彤,国难重,人去从戎。”
年1月27日,再次来到战斗过的青岛,李欣思绪万千,随手写下了诗篇《忆青岛往事》。“人去从戎”,是李欣在青岛的主要经历,他带着党组织的重托,来到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在这里,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同志,也看到了百姓历经的苦难,将一片真情全部投入到重建党团组织和抗日武装当中。
即将熄灭的火种,被他和一批革命战士们重燃,青岛上空再燃熊熊烈火。半岛全媒体记者专访了李欣的女儿李宁教授、青岛市委党史研究院谢瑞华处长,并根据李欣、王景瑞、王良回忆录,再现了“一百单八将”为革命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青岛精神”。
登船赴青
青岛,我终于看到你了
时光倒流。
那是年8月下旬的一天,19岁的李欣站在了船头上,远远地望见一点青在巨涛中浮沉,船只驶过巍峨的崂山,而不久之后,这个年轻人就在崂山点燃了抗日烽火。“青岛啊!青岛!我终于看到你了!”
李欣(年~年),福建长汀人。他与青岛的不解之缘,始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父亲说过,到青岛之后,他才觉得自己成为真正的革命战士”,李宁教授说。
青岛地方党组织建立后,经历了建立、破坏、重建、再被破坏的过程,年9月27日,中共青岛市委员会被破坏,青岛没有了市一级党组织。
此时的国内,自“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这是历史上的“一二·九”运动。彼时,正在上海同济大学求学的李欣加入了示威的队伍,站在队伍的前列,高呼抗日的口号。“本来我们打算游行结束后,乘车去南京向国民党请愿,要求抗日,但后来被国民党出动的铁甲车给压制住了,没能去成”,李欣在年接受半岛全媒体记者采访时曾回忆说,作为学生运动的领头人,他被学校开除了。
“父亲当时打算北上读书,但是上海的团组织给他发来了指令,让他继续考大学,到青岛去恢复党组织。他便报考了国立山东大学,去了青岛”,李宁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父亲自幼聪颖,家境富裕,家里一直供他读书,从广东到香港,后来考取上海同济大学,成绩很优秀。所以,即便再次走进考场,李欣仍然顺利地考取国立山东大学,走进鱼山路的大学校园。
毋庸置疑,踏上驶入青岛的“大连丸”轮船,李欣是肩负重任的。年6月15日,萧红和萧军也是乘坐“大连丸”从哈尔滨来到青岛,一路上目睹了日本人的残暴行径。李欣带着一箱子的进步书籍,经过一昼夜的海上航行,睡梦醒来,一清早,驶入了胶州湾。航行中,他也曾经遇险,因为紧挨着他的就是一个日本浪人,如果被识别身份,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李欣不敢发一言。
终于安全抵达终点,岸上,迎接李欣的是抗日救亡的学生们。他们对这位同志报以热情的迎接,其中山东学生王冠仲日后成为李欣最好的好朋友。
排除万难
中共青岛特支建立
“我要去抗日,谈爱容稍缓。
或同上战场,或一刀两断。
岂能同殉情?那成什么样。
语罢枪声响,对影连三枪。
扭头从此别,各走天一方。
青岛有女儿,王坚名远扬。”
显然,这是一首诀别诗,诗的作者是李欣,女主角名叫王坚,又名王桂荣。
李欣在回忆录里提到,王桂荣出生于一个高级职员的家庭,由于读了很多进步书籍而走向革命。她的男友是海军学校的学生,竭力反对王桂荣参加崂山游击队,谈了好几次都无结果,最后,那个海军学校的学生约她到海滨公园摊牌。那天,她的男友带了一支手枪,威胁说:“如果你不答应,我们就死在一起!”“你这是愚蠢的犯罪行为,我坚决反对!”那个男朋友气得再也说不出话来,朝着王桂荣的影子打了几枪,愤愤地走开了。海军学校的学生后来到了中国台湾。
李欣
历史证明:王桂荣走的道路是正确的。为了称颂女同志王桂荣的坚决,李欣作诗《王坚》纪念。
李欣和王桂荣的结识是在年。在李欣来到青岛之前的年1月6日,国立山东大学救国会就联合礼贤中学、文德女中、市立女中等学生,成立了青岛市学生联合会,成为一二·九抗日救国运动的据点。李欣到来之后,第一项工作,就是把抗日救亡的学生们组织团结起来。
年9月,李欣与王桂荣等人在鱼山路6号召开抗日救国进步学生会议,会上,李欣传达了“民先”章程,介绍了北平“民先”活动情况。之后,在李欣的组织下,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青岛地方队部和青岛救亡同学会。
年2月,李欣到上海出席“全国学联”执委会,找到上海共青团联系人袁汝镛,了解到,年11月,党中央解散共青团组织,规定团员可以立即转为党员。李欣应该是此时入的党,不过李宁教授说,具体时间目前还有没有确切的资料证实。
再次回到青岛,李欣肩负起青岛恢复党组织的重任。年4月,李欣在救亡同学会的基础上,组织国立山东大学爱国学生20余人,在海滨公园宣布成立“民先”山大队部。
青岛市委党史研究院谢瑞华处长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年7月初,民先山大队部的主要负责人李欣、吴綪等赴北平,准备参加民先全国代表大会,由于卢沟桥事变爆发,大会未能如期召开。李欣等就地参加支援第二十九军抗战。日军占领北平后,民先全国总队部、北平队部以及北平学联于7月29日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学生向后方撤退,到内地发动抗日救亡运动。
李欣与爱人张杞李宁提供
返回青岛的道路,李欣历经千辛万苦,“我把衣服都当了,才买到了从北平到天津的车票,在天津没有钱住旅馆,以极低的价格睡到了旅馆的厕所里,上街买票时被法租界的巡捕给逮住,带回了巡捕房,第二天天亮才被放走”。
回青后,李欣他们就忙碌起来。谢瑞华处长说,李欣立即和山大的民先队员一起,团结在校学生和社会进步人士,开展救亡运动,组织话剧团演出话剧《放下你的鞭子》,组织歌咏队,教唱流亡歌曲,在市内和郊区毕家村一带向市民和农民群众进行抗日宣传,发展民先队员。9月以后,东北军第五十一军于学忠部进驻青岛,民先山大队部组织学生对部队将士进行慰问。通过东北大学学生代表、共产党员邹鲁风的介绍,李欣与东北军工委接上了组织关系。经东北军工委批准,李欣首先恢复了陈振麓的组织关系并转为党员,又发展了王艺入党。
年9月,中共青岛特别支部成立,李欣任书记,陈振麓任组织委员,王艺任宣传委员。特支受东北军工委直接领导,任务是动员各界群众,组织武装起义,准备在日军侵占青岛后开展游击战争。
崂山烽火
脱下长衫参加游击队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把菜刀,传为美谈。马恩列斯,数人而已。胆敢宣言,旧制推翻。匕首一方,敢刺秦王。事虽未成,义重泰山。山东大学,青岛发端。革命传统,一线所牵……百零八人,个个好汉。抗日歌声,响遍鲁南。呼应胶东,连系潍坊。旁及鲁西,南达苏皖。北去延安,西至确山。革命火种,处处点燃。青萍之末,飓风肇端。微风一动,势不可当。不在弱小,而在坚强。青岛精神,世代相传……”
多年之后,忆起当年一起战斗过的同志,李欣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并为他们写下这首《一百单八将赞》。
面对日寇的武装侵略,深受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摧残剥削的青岛人民,新仇旧仇一齐涌上心头,发出了愤怒的呼声,然而国民党当局有了抛弃青岛、准备撤退的计划。在这严峻的时刻,组织青岛人民奋起抗日的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到刚刚建立的中共青岛特支肩上。
陈振麓
特支建立后,积极在山大学生中开展工作,发展了一批民先队员入党,同时将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阶层。一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入党、后失掉组织关系的老党员和热心抗日的群众,纷纷前来山大,和特支取得联系,党的力量迅速壮大。
为了响应“脱下长衫参加游击队去”的号召,李欣他们认真分析了青岛地区的形势,确定了青岛特支的任务:动员各界群众,组织抗日游击队,准备在日军占领青岛后开展游击战争。“因为我们多为外地学生,不便于在当地组织基层群众,所以我们积极为一批与组织失掉联系的老党员恢复了组织关系。训练班结业后,我和几位民先队员一起到崂山毕家村,住埠落小学内”,李欣回忆说。
崂山,屹立于黄海之滨,群峰林立,地势险要,山区内村庄密布,民风淳朴刚毅,群众基础比较牢固,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得天独厚之处。“在那里,我们认识了毕家村的李西山,了解到他原来是青岛邮政局的一个小职员,年入党,年被捕,在济南蹲了8年监狱,年释放政治犯时出狱。我把了解到的情况报告了组织,给他恢复了党的关系。后来通过他,又陆续恢复了崂山北宅乡蓝家庄的王景瑞、王焕章兄弟俩,沧口楼山乡十梅庵的李明海,大枣园的姜明吾,以及住在市区的高嵩等人的组织关系。这几位都是老同志,王氏兄弟是土生土长的崂山人,和人民有血肉联系”。
于是,他们决定集中力量到容易转移的郊区去,以毕家村、蓝家庄为中心,组织崂山抗日游击队。陈振麓到毕家村后,建立了毕家村党支部,并任书记,王景瑞任组织委员,李西山任宣传委员。在此期间,李欣先后12次进出崂山。
李西山的父亲李崇汉是埠落小学校长,一生从教,桃李满天下,在当地享有很高威望。他积极支持组建游击队的工作,学校成为这支队伍的司令部。这对各阶层的影响很大,一些开明地主也自动参加抗日活动。
王艺
而此时的李欣离开了青岛,他按东北军工委的决定,于年11月率部分民先队员和进步学生,随东北军第五十一军工委书记伍志刚等到高密,做高密绅士、国民党员蔡晋康的工作,动员他们共同抗日。谢瑞华处长说,同年11月,鉴于党的力量迅速壮大,东北军工委决定,撤销青岛特支,成立中共青岛市委,由陈振麓任书记,王景瑞任组织部长,李西山任宣传部长,王焕章任职工运动部长,李明海任武装部长,王艺任秘书。市委机关设在埠落小学。市委成立后,王艺曾赴中共山东省委驻地泰安,向省委作了汇报。
中共青岛市委的重建,标志着青岛市级党组织在抗战中获得了新生。因中共青岛特支以及中共青岛市委及其领导的崂山抗日游击队,是在中共东北军工委直接指导下建立的,因此受中共东北军工委直接领导。
中共青岛市委成立后,加紧筹建抗日游击队的工作。青岛市委计划在此成立规模较大的抗日武装,分四到五个中队。首先组织起来的是第四中队,共六七十人,陈振麓兼任队长,宋中堂任副队长,王儒林任指导员,高嵩负责战术教练。每个成员都是民先队员,其中50多人是山大民先队员,集中了青岛革命力量的精华。
“由于崂山游击队驻崂山时间不长即转移诸城,其他中队未及成立。因此,通常所说的崂山抗日游击队,即指崂山抗日游击队第四中队”,谢瑞华处长说。
惊心动魄一支手枪的威武之师
“王焕章、宋中堂等同志磨大刀,摆弄手榴弹,扬言要‘拼啦’。国民党军队见此情景,有点害怕,就发给我们几颗手榴弹,企图敷衍一下”。
这是王景瑞的回忆录《崂山烽火》的惊险片段,崂山人民抗日游击队是青岛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武装力量,部队从建立到抗日的过程,可谓惊心动魄。
抗战爆发后,青岛一些国民党地方势力,打着抗日旗号,在崂山周围拉起一些杂牌游击队武装,乘机扩充自己的势力,他们盯上崂山抗日游击队,企图趁机拉人。驻扎在惜福镇的原国民党青岛市党部成员孙殿斌,就给崂山抗日游击队设了个局。当时孙殿斌人少枪多,为了壮大自己的武装队伍,他企图以合作为手段,以武器为诱饵,将崂山抗日游击队吞并。
确实,当时游击队武器缺乏,第四中队只有队长有一支手枪,其他人都是两手空空,队员们千方百计收集武器,终于找来4颗地雷、4颗手榴弹和两把大刀,指挥刀、电子管、鸡捣食土枪、玻璃灭火球等都用上了。所以,孙殿斌趁机多次派人到市委驻地埠落小学游说,并保证只要崂山抗日游击队开到惜福镇与孙部合作,就发给枪支弹药。市委虽对其诚意怀有疑虑,但从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游击队的实际情况出发,决定与孙部合作,并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与孙部合编。孙殿斌同意了市委提出的条件后,陈振麓、王焕章、李明海带领部分队员前往惜福镇;王景瑞、李西山带领另一部分队员留在毕家村作后盾,以防不测。年12月底,崂山抗日游击队部分人员到达惜福镇,与孙部交涉合作事宜。孙殿斌以为计谋得逞,竟食言反目,不但不发给武器,还强行整编崂山游击队人员。崂山游击队员据理力争,毫不妥协。孙殿斌软硬兼施,用尽诡计,竟将崂山游击队员围困起来,与外界隔绝。
在外殿后的王景瑞和李西山得知同志们安全的消息后,便决定和孙殿斌做斗争。王景瑞用麻袋抱着鸡捣食土枪和洋刀,到桃林、北疃找到游击队骨干做了安排。他们带人骑着4辆自行车,带着伪装得鼓鼓的麻袋,把鸡捣食土枪把子和洋刀把子故意露在外边,进了惜福镇。对方以为他们带来很多武器,赶紧好言好语,并发了十几支破枪和一些手榴弹。鉴于孙殿斌没有合作诚意,于是利用行军的机会,内外接应,脱离了孙部。
没有想到的是,沙沟村的地主李代华,在市委指名要将手枪交给游击队后,怀恨在心,在崂山抗日游击队返回途中,暂住沙沟小学的第二天上午,伙同反动分子,暗中向游击队员开枪,队员肖维成中弹后牺牲。
枪杀游击队员,又抢药品,事后李代华心虚了,害怕报复,立刻托人求情,企图以元赔偿款了事。市委为此召开了扩大干部会,群情激愤,大家提出交出凶手,不要钱。李代华见势不妙,狗急跳墙,贿赂国民党即墨县常备队,开来三卡车士兵,向游击队进攻,用迫击炮轰塌了埠落小学,幸好游击队跑上了蝎子山,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抗战征途歌声惊醒天上的星星
“我们的队伍多么广大强壮,
它有优秀的工农和学生。
我们共有一百零八个同伴,
向着一个目标前进。
我们欢笑踏起一串歌声,
歌声惊醒天上的星星。
我们心胸好像蓝天的彩云,
充满抗战救亡的热情。”
这是崂山抗日游击队的战歌,是伍志钢用苏联《祖国进行曲》的曲调,重填的新词。当年的崂山抗日游击队,就是冒着鹅毛大雪,唱着这首激昂的战歌,离开青岛,奔赴新的抗战征途。
就在崂山抗日游击队与顽固势力展开斗争的同时,受中共东北军工委派遣的武志刚、李欣等,已完成争取蔡晋康的高密游击队的工作,蔡晋康同意与中共领导的游击队联合抗日。
李欣夫妇骨灰撒向崂山大海。
年1月10日,日本海军在青岛崂山山东头登陆,侵入青岛。日本陆军第五师团也于1月9日占领潍县。在高密即将被占领前,蔡晋康的高密游击队转移到诸城。在此紧急情况下,中共东北军工委决定,青岛市委率领崂山抗日游击队前往诸城,与中共高密游击队工委掌握的力量汇合,组成高密游击队第四中队,名义上属蔡晋康部,实际是中共领导的独立自主的抗日队伍。邹鲁风代表东北军工委到崂山,在市委召开的干部会上作了撤离崂山前往诸城的动员。虽然市委和游击队的不少同志认为在崂山开展游击战争条件便利,但大家还是服从命令,按上级指示不带武器,化妆成老百姓,分三批出发,于1月底先后到达诸城,与高密游击队工委掌握的力量汇合,组成高密游击队第四中队。
中共青岛市委与高密游击队工委合并,组成中共鲁东南工委,伍志刚任书记,邹鲁风、赵志刚、董坤一、王景瑞、李明海、李西山、王焕章、王艺、陈振麓、李欣为委员。同年2月,由于蔡部反动分子制造事端,胁迫第四中队离开该部,中共鲁东南工委又带领全队名同志,冒着大雪、哼着歌曲勇敢地向徐州转移。
到达徐州后,根据中共长江局的指示,伍志刚带领80余人到东北军第五十七军万毅部工作,邹鲁风带领20余人到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工作,其余几人被分配到了别的地方。原崂山抗日游击队的大部分同志,在以后长期革命斗争中,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作出了杰出贡献,许多人成为党的优秀干部,有的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生命。
王元会先生与李宁教授合影。(王元会提供)
纪录片《追寻——青岛特支在崂山》的总策划王元会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他们经过家属确认,将歌曲命名为《抗日游击队行军歌》,这首歌李欣曾经多次哼唱过。李宁教授说,父亲对青岛的印象很好,感情很深,他喜欢在海水浴场里畅游,喜欢鱼山路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喜欢学校里的师生们,这一切,给予他一路向前的勇气。年5月9日,李欣因病去世,享年百岁。这年11月,儿女们遵照父亲的遗嘱,将他的骨灰撒在了麦岛海域。
英雄,回来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429.html